由兩個不同部份組成的一個音樂形式,一般會將這兩個部份分別標記為「A」和「B」。演奏時,通常會將各個部份重覆演奏,形成「A-A-B-B」。「A」和「B」結構相當及同等重要,但它們互相在對比,通常是由轉調形成。
華彩樂通常會出現於協奏曲之中(即由一位或幾位獨奏者,並以樂團伴奏組成的一種音樂體栽),通常含有炫技成份,用於展示獨奏者出眾的個人演奏技巧。
在華彩樂段中,樂團通常會停止演奏,其目的是讓觀眾的目光注視在獨奏者的演奏部份。
在早期的協奏曲作品中(例如是巴哈或莫札特的作品),作曲家通常會將華彩樂段完全交予獨奏者自行發揮,甚至是允許獨奏家在台上進行即興演奏,以令到有關作品每一次被演奏時都附有獨奏者的個人特色。不過,從後古典時期開始(例如是貝多芬的協奏曲),作曲家有時會親自寫下華彩樂部份,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限制獨奏者自行將該音樂作品的結構或意義帶到太過偏遠的位置。
卡農(Canon)是一種對位法創作技巧,由「不同的聲部」及「不同的時間」引入「相同的旋律」。
由於各個聲部會在「不同的時間點」開始演奏「同一個旋律」,所以在第二聲部加入後,會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同「時出現兩個旋律」(卡農有時會由兩個或以上的聲部組合而成)。
卡農是複調音樂(Polyphony)的其中一種典型例子。
清唱劇(Catata)是主要為歌手創作的音樂作品,附予樂器伴奏。意大利語 "Catata” 一詞起源於十七世紀,意思為「歌唱」。
清唱劇(Catata)一詞與奏鳴曲(Sonata)相對,前者是聲樂作品,後者是器樂作品。這兩種音樂作品通常都會由多個樂章組成。
隨想曲(Capriccio 或 Caprice)是一種形式相對自由的音樂形式,音樂結構上沒有太大局限,通常是短小、活潑、含有炫技成份的器樂作品。
隨想曲(Caprice 或 Capriccio)是一種形式相對自由的音樂形式,音樂結構上沒有太大局限,通常是短小、活潑、含有炫技成份的器樂作品。
Concerto Grosso 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由一組小型獨奏樂器組合(concertino)與一組較大型的合奏樂團(ripieno)組合而成的,流行於 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並經常用於宗教或宮廷場合。
練習曲(法文:Étude)是一種以練習演奏技巧為重點的音樂形式,每首練習曲通常只是在專注一個(或少數量的)演奏技巧。
練習曲(étude)與一般練習(exercise)不同的是:從古典時期開始,練習曲(étude)通常會有完整的音樂結構,是同時設計為可以在音樂廳演奏的音樂作品;一般練習(exercise)沒有完整的音樂結構,是只專注在某一種技巧的個人練習。
嘉禾舞曲(Gavotte)是一種群體舞蹈,在 16 世紀起源於法國民間,並在 17 至 18 世紀成為流行的歐洲宮廷舞蹈。嘉禾舞曲通常以 4/4 拍子創作,從小節中的第二或第三拍開始演奏、並在強拍完結,配以輕快的速度演奏,帶有歡樂和愉悅的氣氛。
基格舞曲(Gigue)是一種樂曲體裁,在古典音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許多著名樂曲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輕快活潑的舞蹈,起源於英國,並在 16 和 17 世紀被普及於歐洲宮廷舞蹈中。基格舞曲一般為 6/8 拍,通常帶有賦格元素。
Impromptu 指「即興演奏」的樂曲,通常是只有一個樂章的獨奏作品,尤其是以鋼琴作品居多。
在一首 impromptu 正式面世之前,該演奏家(作曲家)通常不會在演奏前事先準備,而是直接在台上遵從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及演奏。因此,Impromptu 通常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即時性,因為音樂家不受任何拘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音樂歷史中,「Impromptu」一詞最早出現於 1822 年,當時波西米亞作曲家 Jan Hugo Voříšek 和德國作曲家 Heinrich Marschner 都曾經使用「Impromptu」作為鋼琴作品的標題,而其他比較著名的 Impromptu 包括舒伯特(作品 90 和 142 )和蕭邦(作品 29、36 和 66)的作品。
Zarzuela 是一種包含器樂、聲樂、口語對白的歌劇形式,起源於西班牙。它的歷史比意大利歌劇更久。
Zarzuela 通常具有重要的哲學維度,例如是以「靈魂」或「嚴肅的神話故事」作為整個歌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