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lian Mode(愛奧尼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Aeolian Mode 的特點為其沉靜而內省的氛圍。
在 Aeol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1-2-b3-4-5-b6-b7)。例如,在C Aeolian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D(大二度),E♭(小三度),F(完全四度),G(完全五度),A♭(小六度),B♭(小七度),和 C(根音)。
Aeol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沉靜、內省的特性,它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情感豐富的調式,表達了情感上的深刻和內在的思考。這個模式常與憂鬱、哀傷、以及內省的情感相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創造出這些情感的音樂中使用 Aeolian Mode。由於其深沉的特性,它也常被用來創造出情感上的共鳴和深度。
「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是一種音樂音階,包含在一個八度內的所有十二個獨特音高,僅以半音進行。它涵蓋了西方音樂中的所有音符,包括自然音和變音音,形成了連續的半音序列,沒有任何音高的重複。
半音音階包括十二個音高:C、C#、D、D#、E、F、F#、G、G#、A、A#和B。半音音階中的每一對相鄰音符之間都以半音或半音隔開。這種均勻的音階間距模式使半音音階與大調和小調音階等其他音階區分開來,後者由全音和半音的組合組成。
音樂家使用半音音階作為了解音高關係、調音和音階間隔模式的基本工具。它作為理解音高之間距離的參考,對於調音樂器以及創造旋律、和聲和和弦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西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中,半音音階在各種情況下都有應用。例如,可以使用半音音段來創造緊張感、添加色彩或在作品中引入不和諧音。此外,半音法往往是發展和聲進行和調性轉換的重要元素。
下表為各個半音音階中的音符(以上行方式展示)。在其中,「1」為最先開始的音。半音音階通常會以「第一音」命名,如「Chromatic Scale Starting on C」,代表「從 C 音開始的半音音階」: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F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G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A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B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教會調式」(Church Modes),又稱為葛利果音階(Gregorian Modes)或中世紀音階(Medieval Modes),是一組共七個在西方中世紀和早期文藝復興音樂中使用的七聲音階。這些音階用作這一歷史時期音樂的旋律和和聲的基礎。每個調式都有獨特的全音和半音的組合,形成獨特的音調特徵。
教會調式起源於中世紀的教會音樂,並在公元 9 世紀至 16 世紀廣泛使用。在普遍採用後來音樂風格中的大調和小調之前,它們為創作旋律和和聲提供了一個框架。每個調式與特定的終止音或主音相關,這成為旋律圍繞的中心音。
教會調式包括以下七種:
- Dorian Mode:這個調性具有大調音階的小三度和小七度音程。它通常被描述為具有某種「中世紀」或「古老」的質感。
- Phrygian Mode:這個調性的特點是小音階的降二音程。它常常傳達出一種陰鬱和內省的情緒。
- Lydian Mod:這個調性包含有升四音程的大調音階,賦予它明亮而夢幻的特性。
- Mixolydian Mode:這個調性有降七音程的大調音階。它具有某種藍調或民間風格的特性。
- Aeolian Mode:這個調性等同於現代的自然小音階(Natural Minor Scale),以其小三度、小六度和小七度音程為特點。它通常表達出一種悲傷或憂鬱的情緒。
- Ionian Mode:這個調性對應於現代的大調音階(Major Scale),以其開朗和令人振奮的特性而聞名。
- Locrian Mode:這個調性有降二和降五音程的小音階。它被認為是音階中最不穩定和最不和諧的。
教會調式對於西方音樂理論的發展至關重要,並為理解音調關係提供了基礎,後來演變為大調和小調音階系統。儘管它們在文藝復興後的使用有所減少,但它們仍然影響著現代音樂,特別是在某些與異國音階相關的音樂風格。
Dorian Mode(多利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Dorian Mode 的特點為其中庸而充滿情感的氛圍。
在 Dor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1-2-b3-4-5-6-b7)。例如,在 C Dorian 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D(大二度),E♭(小三度),F(完全四度),G(完全五度),A(小六度),B♭(小七度),和 C(根音)。
Dor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溫暖、迷人的特性,但帶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其六度音(即 A 音)是一個半音,這賦予了這個調式一種充滿活力的情感。這個模式常常與陽性的情感、歡愉和活力有關,音樂家們常常選擇在需要表現這些情感的作品中使用 Dorian Mode。
「和聲小調音階」(Harmonic Minor Scale)是一種用於西方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七音音階。它是從自然小調音階(Natural Minor Scale)變化而成,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音階中的第七個音升高半音。這個變化創造了一種獨特且顯著的聲音,通常與戲劇性或異國情調相關聯。
和聲小調音階的唱法為「La-Ti-Do-Re-Mi-Fa-Si(#)-La」。
和聲小調音階通過將第七個音符升高半音,創造了一個稱為增二度的獨特間隔。和聲小調音階的音程排列順序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增二度、半音。這個變化在第六個和第七個音之間引入了一個新的、獨特的間隔,賦予了和聲小調音階一個特有的聲音。
和聲小調音階中第七個音符的升高對於從該音階中導出的和聲和和弦進行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傳統和聲中,使用和聲小調音階的音符可以創造出一個大 V 和弦(稱為屬音和弦)。這種和弦進行具有強烈的張力和釋放感,有助於音階的戲劇性質。
和聲小調音階通常用於旨在喚起戲劇、張力或異國情調的作品中。它常見於各種流派,包括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和世界音樂。音樂家和作曲家使用和聲小調音階在作品中注入獨特的情感和音調色彩。
Ionian Mode(伊奧尼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Ionian Mode 的特點為其明亮而開朗的氛圍。
在 Ion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1-2-3-4-5-6-7)。例如,在C Ionian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D(大二度),E(大三度),F(完全四度),G(完全五度),A(大六度),B(大七度),和 C(根音)。
Ion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明亮、開朗的特性,它是最常見且最熟悉的音階,通常被用來表達愉悅、積極和輕鬆的情感。這個模式常與愉快、歡愉、以及生動的情感相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需要傳遞這些情感的音樂中使用 Ionian Mode。由於其積極的特性,它也常被用來創造出生氣勃勃和愉快的音樂氛圍,無論是在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還是其他音樂風格中。
Locrian Mode(洛克里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Locrian Mode 的特點為其獨特而神秘的氛圍。
在 Locr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1-b2-b3-4-b5-b6-b7)。例如,在 C Locrian 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C♯(小二度),D♯(小三度),E(完全四度),F♯(減五度),G♯(小六度),A♯(小七度),和 C(根音)。
Locr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獨特、神秘的特性,但帶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其五度音(即 F♯ 音)是減音程,這賦予了這個調式一種強烈的不穩定感。由於其音程結構的特殊性,Locrian Mode 很少被使用,且常被認為是最不穩定的模式之一。它通常與不安、緊張、以及神秘的情感相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創造出這些情感的音樂中使用 Locrian Mode。由於其獨特的音色,它也可能在某些創作中被運用來營造獨特的音樂氛圍。
Lydian Mode(利底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Lydian Mode 的特點為其明亮而夢幻的氛圍。
在 Lyd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1-2-3-#4-5-6-7)。例如,在 C Lydian 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D(大二度),E(大三度),F♯(增四度),G(完全五度),A(大六度),B(大七度),和 C(根音)。
Lyd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明亮、夢幻的特性,但帶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其四度音(即 F♯ 音)是一個半音,這賦予了這個調式一種奇幻的音色。這個模式常常與幻想、夢境、以及未來感有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創造出充滿遐想和奇幻色彩的音樂中使用 Lydian Mode。由於其明亮的特性,它也常用於表達愉悅和歡愉的情感。
「大調音階」(Major Scale)是西方音樂中使用的基本音階之一。其明亮、振奮和愉快的聲音使其成為旋律、和聲、和弦的基石。
大調音階的唱法為「Do-Re-Mi-Fa-So-La-Ti-Do」。
大調音階由 7 個不同的音順序排列而成,第 8 個音之後以「高八度或低八度」的形式組成。在大調音階裡面,除了「第 3 音和第 4 音」及「第 7 音和第 8 音」之間是半音之外,其他都是由全音組成,其音程排列順序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下表為各個大調音階中的音符(以上行方式展示):
Do | Re | Mi | Fa | So | La | Ti | Do | |
C Major | C | D | E | F | G | A | B | C |
C# Major | C# | D# | E# | F# | G# | A# | B# | C# |
Db Major | Db | Eb | F | Gb | Ab | Bb | C | Db |
D Major | D | E | F# | G | A | B | C# | D |
Eb Major | Eb | F | G | Ab | Bb | C | D | Eb |
E Major | E | F# | G# | A | B | C# | D# | E |
F Major | F | G | A | Bb | C | D | E | F |
F# Major | F# | G# | A# | B | C# | D# | E# | F# |
Gb Major | Gb | Ab | Bb | Cb | Db | Eb | F | Gb |
G Major | G | A | B | C | D | E | F# | G |
Ab Major | Ab | Bb | C | Db | Eb | F | G | Ab |
A Major | A | B | C# | D | E | F# | G# | A |
Bb Major | Bb | C | D | Eb | F | G | A | Bb |
B Major | B | C# | D# | E | F# | G# | A# | B |
「旋律小調音階」(Melodic Minor Scale)是一種音樂音階,常用於古典音樂、爵士樂和現代音樂中。與自然小調(Natural Minor Scale)和和聲小調音階(Harmonic Minor Scale)不同,旋律小調音階在上行和上行的時候,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音程,以增強其旋律性和表現力。
旋律小調音階是一個為了提升音樂的旋律性而創建的音階。與自然小調音階不同,旋律小調音階在升上去時升高第六和第七個音,但在降下來時使用自然小調音階的音程。
旋律小調音階(上行)的唱法為「La-Ti-Do-Re-Mi-Fi(#)-Si(#)-La」,音程排列順序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旋律小調音階(下行)的唱法為「La-So-Fa-Mi-Re-Do-Ti-La」,音程排列順序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
這種變化使得旋律小調音階在升高時更加流暢和旋律性,而在降下時保留了較穩定的音階結構。這種特性使得旋律小調音階在創造豐富旋律、情感表達和音樂性方面非常有用。
旋律小調音階在不同的音樂情境中都有應用。在古典音樂中,作曲家常常使用旋律小調音階來創造動人的旋律。在爵士樂中,這個音階可以被用來創建豐富的爵士旋律。在現代音樂中,旋律小調音階也常用於情感豐富的音樂作品中。
「小調音階」(Minor Scale)是西方音樂中的一種基本音階,具有相對於大調音階的較為哀傷、憂鬱的聲音。它在音樂中被廣泛用於創建情感豐富的旋律和和聲。
小調音階的構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全音和半音形成。典型的自然小調音階的音程排列順序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然而,小調音階還有不同的變體,例如和聲小調音階(Harmonic Minor Scale)和旋律小調音階(Melodic Minor Scale)。和聲小調音階在第七個音符處有一個半音升高,以創建更加和諧的和聲結構。旋律小調音階在上行時會升高第六及和七個音符,下行時則使用自然小調音階的音程,以達到更豐富的旋律效果。
小調音階的聲音特點為哀傷、憂鬱,常常被用於表達情感和創建具有情感共鳴的音樂。它在各種音樂類型中都有所應用,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甚至是爵士和電子音樂。
Mixolydian Mode(混合利底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Mixolydian Mode 的特點為其堅定而開朗的氛圍。
在 Mixolyd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1-2-3-4-5-6-b7)。例如,在C Mixolydian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D(大二度),E(大三度),F(完全四度),G(完全五度),A(大六度),B♭(小七度),和 C(根音)。
Mixolyd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堅定、開朗的特性,但帶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其七度音(即 B♭ 音)是一個半音,這賦予了這個調式一種引人入勝的聲音。這個模式常常與堅定、自信和積極的情感有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需要表現這些情感的音樂中使用 Mixolydian Mode。由於其開朗的特性,它也常被用來創造出愉快和積極的音樂氛圍。
「調式」(Modality)指的是音調和音階的系統,涵蓋了除了傳統的大調和小調音階之外的各種音階和音調,這些音階和音調通常與不同的文化、歷史時期和音樂傳統相關。調式為作曲家和音樂家提供了多種旋律與和聲的可能性,讓他們創造出獨特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氛圍。
最知名的調式系統之一是教會調式(Church Modes),這些調式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音樂中被廣泛使用。
調式不僅局限於西方音樂,它也是許多非西方音樂傳統的基本要素。例如,印度古典音樂使用「拉格」(Ragas),這是一種精巧的調式框架,用於引導旋律即興演奏。同樣地,世界各地的各種傳統音樂形式都使用自己的調式系統,以傳達特定的文化和情感細微差別。
「Moll」是德語中的「Minor」,指音樂作品的調性。例如,一首作品可能以 C 小調(C minor)編寫,意味著它基於 C 小調音階。
「Moll」這個詞也用來表示用來指代小調音階(Minor Scale)。小調音階是一種音樂音階,由特定的音程組成,其中音程組合不同於其相對應的大調音階。小調音階在音樂中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通常被認為比大調音階更為憂鬱、悲傷或神秘。它常被用來創造情感張力,並賦予音樂作品深情或戲劇性。
「自然小調音階」(Natural Minor Scale)是一種音樂音階,具有特定的全音和半音規律,以其憂鬱和陰沉的質感為特徵。它是西方音樂中的基本音階之一,並為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提供了基礎。
自然小調音階的唱法為「La-Ti-Do-Re-Mi-Fa-So-La」,音程排列順序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這個音階與大調音階的主要區別在於其第三、第六和第七音的音程,這些音程降低半音。這種改變為音階賦予了獨特的小調音響,喚起了悲傷、內省和神秘等情感。
使用自然小調音階的作品通常在與其調號匹配的和弦中產生緊張和釋放感。儘管它經常出現在古典音樂中,但它也出現在各種當代音樂流派中,使作曲家和音樂家通過其獨特的音調質量傳達各種情感。
「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是一種由五個音符組成的音階系統。這個音階系統被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音樂中,包括中國、日本、非洲、美洲原住民等文化的音樂。五聲音階因其簡單的結構和和諧的音響特性而受到廣泛喜愛。
五聲音階由五個音符組成,相對於七音音階(如大調或小調音階)而言,省略了其中兩個音符,其唱法為「Do-Re-Mi-So-La」。
五聲音階以其簡潔、開放的音響特性而聞名。這種音階可以產生出許多和諧的組合,因此在許多音樂風格中被廣泛使用。它能夠營造出簡單、自然和民族的音樂氛圍,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即興演奏和和聲變化的可能性。
五聲音階在各種樂器上都得到廣泛運用,包括木管、銅管、弦樂器、鍵盤樂器和打擊樂器。許多音樂家和作曲家利用五聲音階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並且在現代音樂和跨文化音樂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Do | Re | Mi | So | La | |
C Pentatonic | C | D | E | G | A |
C# Pentatonic | C# | D# | E# | G# | A# |
Db Pentatonic | Db | Eb | F | Ab | Bb |
D Pentatonic | D | E | F# | A | B |
Eb Pentatonic | Eb | F | G | Bb | C |
E Pentatonic | E | F# | G# | B | C# |
F Pentatonic | F | G | A | C | D |
F# Pentatonic | F# | G# | A# | C# | D# |
Gb Pentatonic | Gb | Ab | Bb | Db | Eb |
G Pentatonic | G | A | B | D | E |
Ab Pentatonic | Ab | Bb | C | Eb | F |
A Pentatonic | A | B | C# | E | F# |
Bb Pentatonic | Bb | C | D | F | G |
B Pentatonic | B | C# | D# | F# | G# |
Phrygian Mode(弗里幾亞調式)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調式,屬於七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s)之一。Phrygian Mode 的特點為其神秘而熱情的氛圍。
在 Phrygian Mode 中,每個音符都被賦予了音階內的特定音程,遵循以下規律: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1-b2-b3-4-5-b6-b7)。例如,在 C Phrygian 中,相應的音名和音高分別是:C(根音),C♯(小二度),D♯(小三度),E(完全四度),F(完全五度),G♯(小六度),A♯(小七度),和 C(根音)。
Phrygian Mode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神秘、東方風格的特性,但帶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其二度音(即 C ♯音)是一個半音,這賦予了這個調式一種緊張感和神秘感。這個模式常常與激情、熱情、以及情感上的起伏有關,音樂家們可能會在表達這些情感的音樂中使用 Phrygian Mode。其東方音韻可能使之與異國情調的音樂風格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音樂色彩。
「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是六音音階(Hexatonic Scale)的其中一種,即是由六個音組成。在全音音階裡面,每個音與音之間的相隔皆是全音,其特點是缺少半音。它常用於營造夢幻、夢幻和模糊的音樂效果,曾廣泛應該於法國印象派音樂。
由於全音音階沒有半音,所以每個音符與其下一個音符之間的距離皆是全音,這種結構賦予全音音階一種獨特的對稱特質。這種對稱特質創造了一種平衡感和缺乏音調中心的感覺,有助於形成音階的夢幻和神秘特性。
在西方音樂中,全音音階通常與增音和其他缺乏明確音調中心的和聲相關。由於它缺少半音,音階避免了產生強烈的緊張和釋放感,從而賦予其一種略顯模糊的特性,可以用來營造神秘或不確定的感覺。
全音音階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變得流行,尤其在印象派和早期現代主義音樂中。像克勞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這樣的作曲家使用這種音階來創造獨特的音調顏色,並在他們的作品中引起氛圍效果。
由於其對稱結構,全音音階對於傳統的音調和聲有較少的可能性,特別適合在音樂中營造超現實的或抽象的氛圍。它常用於創建特殊效果、過渡段落或營造超現實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