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記號」(Accidental)是一種用來改變音符音高的符號,使其偏離調性或音階記號的位置。臨時記號在傳達特定音高和和聲方面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音樂作品中需要暫時修改音符的音高時。
以下是有關音樂中臨時記號的一些概念:
臨時記號是音樂記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們使作曲家和編曲家能夠在音樂作品中引入和聲複雜性、音響色彩和表達細微差別。對於演奏者來說,臨時記號提供了有關如何詮釋和演奏特定音符的精確指示,有助於準確且富有表現力地演奏音樂。
中音譜號(Alto Clef)是一種樂譜記號,用於表示音符的高低位置,通常用於中提琴、英國管、長號等樂器的樂譜中。在 Alto Clef 中,中央的譜線代表 C4 音(Middle C),其他音符位置則按照音符的高低位置分布在譜線的上方或下方。
「常態拍子」(Common Time),通常用符號「C」或拍子記號「4/4」表示,是音樂譜記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對於定義一首音樂作品的節奏和結構發揮著核心作用。這個拍子記號通常被稱為「四四拍」,是西方音樂中最常見和多用途的拍子記號之一。
在本質上,常態拍子表示每個小節分為四拍,而每個四分音符佔據一拍。符號「4/4」傳達了相同的信息,其中上面的數字「4」表示每個小節的數量,下面的數字「4」表示每拍的音符類型(在這種情況下是四分音符)。
常態拍子以其規律和穩定的節奏模式而著稱。在每個小節中,音樂家按照「一、二、三、四」的順序來數四拍,第一拍被稱為下拍,是最強的,第三拍通常被用作次強的拍子,創造出獨特的節奏和脈搏感。這種強弱-強弱的模式使常態拍子非常適合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
它的多用途性是常態拍子受到作曲家和表演者喜愛的原因之一。它通常出現在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搖滾、爵士樂和許多其他音樂傳統中。音樂家喜愛它的可靠性,因為它提供了清晰的節奏框架,同時在每個小節中允許節奏變化和突然強調。
在樂譜中,常態拍子通常在樂譜的開頭以「C」符號或數字表示「4/4」。這種標識作為音樂家的重要參考點,引導他們保持穩定的速度並準確解釋節奏結構。
儘管常態拍子確實很常見,但重要的是要注意,音樂可以包含各種其他的拍子,每種都提供其獨特的節奏特性。音樂家策略性地使用不同的拍子,以在音樂中創造多樣的節奏效果和細微差異。例如,「3/4 拍」,以每小節三拍為特徵,通常與華爾滋等舞曲相關,而「6/8 拍」引入了複合的二拍節奏,每小節有六個八分音符,賦予音樂獨特的感覺和運動。
「D.C.」(全寫為「Da Capo」)是一個常見的音樂術語,源自意大利語,意為「回到開頭」。這個指示在樂譜中用來告訴演奏者在樂曲的某個地方返回到開頭並重新演奏一部分或整首樂曲。
當在樂譜中看到「D.C.」時,演奏者應回到樂曲的開頭處重新演奏。這種指示常與其他標記一起使用,例如「D.C. al Fine」,其中「Fine」是另一個意大利術語,表示「結束」。這表示演奏者應該回到開頭,然後繼續演奏,直到達到標有「Fine」的地方,然後再停止演奏。
「D.C.」的使用可以創建音樂中的重複結構,使音樂更具變化和豐富性。演奏者可以根據指示返回開頭,但也可以在每次重複時添加變化或裝飾,以增加音樂的表現力。
這種指示在古典音樂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交響樂、協奏曲和歌劇等作品中。它提供了對樂曲結構的明確指引,使演奏者能夠按照作曲家的意圖執行音樂,同時也為音樂增加了形式上的重複性。
「D.S.」是一個意大利音樂術語,全寫為「Dal Segno」,在英文中翻譯為「from the sign」,意為「從符號處」。它在樂譜中作為導航指示,表示演奏者應該返回到由一個稱為「Segno」的符號指示的特定音樂部分。
當樂譜中出現「D.S.」的指示時,它表示演奏者應該返回到 Segno 符號處,然後從那個地方繼續演奏。這在有重複部分的音樂中特別有用,或者在不同的重複中需要以不同方式演奏的部分。
「從 Segno 到 Coda」(通常縮寫為「D.S. al Coda」)是這一指示的變化形式。它表示在回到 Segno 並演奏指示的部分後,演奏者應該繼續演奏,直到達到「Coda」一詞,然後跳到另一個被稱為「Coda」的指定音樂部分。這通常用於引導演奏者跳過某個部分,然後跳轉到樂曲的不同部分。
使用「D.S.」及相關術語可以在音樂中建立結構和導航,確保演奏者按照作曲家或編曲者的指示重複或跳過部分。
「Da Capo」(縮寫為「D.C.」)是一個常見的音樂術語,源自意大利語,意為「回到開頭」。這個指示在樂譜中用來告訴演奏者在樂曲的某個地方返回到開頭並重新演奏一部分或整首樂曲。
當在樂譜中看到「D.C.」時,演奏者應回到樂曲的開頭處重新演奏。這種指示常與其他標記一起使用,例如「D.C. al Fine」,其中「Fine」是另一個意大利術語,表示「結束」。這表示演奏者應該回到開頭,然後繼續演奏,直到達到標有「Fine」的地方,然後再停止演奏。
「Da Capo」的使用可以創建音樂中的重複結構,使音樂更具變化和豐富性。演奏者可以根據指示返回開頭,但也可以在每次重複時添加變化或裝飾,以增加音樂的表現力。
這種指示在古典音樂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交響樂、協奏曲和歌劇等作品中。它提供了對樂曲結構的明確指引,使演奏者能夠按照作曲家的意圖執行音樂,同時也為音樂增加了形式上的重複性。
「Dal Segno」是一個意大利音樂術語,縮寫為「D.S.」,在英文中翻譯為「from the sign」,意為「從符號處」。它在樂譜中作為導航指示,表示演奏者應該返回到由一個稱為「Segno」的符號指示的特定音樂部分。
當樂譜中出現「D.S.」的指示時,它表示演奏者應該返回到 Segno 符號處,然後從那個地方繼續演奏。這在有重複部分的音樂中特別有用,或者在不同的重複中需要以不同方式演奏的部分。
「從 Segno 到 Coda」(通常縮寫為「D.S. al Coda」)是這一指示的變化形式。它表示在回到 Segno 並演奏指示的部分後,演奏者應該繼續演奏,直到達到「Coda」一詞,然後跳到另一個被稱為「Coda」的指定音樂部分。這通常用於引導演奏者跳過某個部分,然後跳轉到樂曲的不同部分。
使用「Dal Segno」及相關術語可以在音樂中建立結構和導航,確保演奏者按照作曲家或編曲者的指示重複或跳過部分。
「Div.」(全寫為「Divisi」)是音樂標記符號,用於管弦樂譜中,意為「分部」,指示樂器部分在某一段音樂中分為兩個或多個聲部來演奏。這個符號表明原本一個樂器部分的音符現在需要由不同的聲部分擔當,通常是由同一種樂器演奏,例如第一小提琴部分分為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
分部的使用能夠豐富樂曲的音樂色彩,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層次。它可以為樂隊創造更加豐富的和聲結構,使不同的聲部可以交替演奏不同的音符,營造出更加飽滿的音樂效果。
在管弦樂譜中,分部通常會在音符上方標註「div.」或「Divisi」,並在需要分部的部分開始前標註「unis.」(代表 Unison,即同聲部)來表示恢復到原來的單一聲部。演奏者需要根據樂譜上的標記來適當地分擔音符,確保音樂的和聲結構和平衡。
分部的使用在管弦樂團中相當普遍,它可以讓樂曲更具變化和深度,也展現了作曲家和編曲者的創意和技巧。
「分部」(Divisi)是音樂標記符號,用於管弦樂譜中,指示樂器部分在某一段音樂中分為兩個或多個聲部來演奏。這個符號表明原本一個樂器部分的音符現在需要由不同的聲部分擔當,通常是由同一種樂器演奏,例如第一小提琴部分分為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
分部的使用能夠豐富樂曲的音樂色彩,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層次。它可以為樂隊創造更加豐富的和聲結構,使不同的聲部可以交替演奏不同的音符,營造出更加飽滿的音樂效果。
在管弦樂譜中,分部通常會在音符上方標註「div.」或「divisi」,並在需要分部的部分開始前標註「unis.」(代表 Unison,即同聲部)來表示恢復到原來的單一聲部。演奏者需要根據樂譜上的標記來適當地分擔音符,確保音樂的和聲結構和平衡。
分部的使用在管弦樂團中相當普遍,它可以讓樂曲更具變化和深度,也展現了作曲家和編曲者的創意和技巧。
「延長記號」(Fermata)是一種音樂符號,用來指示演奏者在某個音符或休止符上停留一段時間,超過正常的持續時間。它的外觀通常是一個像倒置的「U」或半圓的符號,位於音符或休止符的上方。
延長記號的作用是增加音樂中的表現性,讓演奏者有彈性地掌握時長,以創造出戲劇性或情感豐富的效果。這個符號告訴演奏者在該音符或休止符處應該停頓,然後在指揮或演奏者的決定下繼續演奏。因此,延長記號的實際持續時間通常由演奏者或指揮自行解釋,取決於音樂的情感和表現需求。
延長記號可以應用於各種樂器和樂曲風格中,並在音樂中創造出特定的效果。例如,當延長記號出現在一個音符上時,演奏者可能會在該音符上停留,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靜止或期待。當延長記號出現在休止符上時,它可能創造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讓音樂在某個時刻暫停,然後再次恢復。
調號(Key Signature)指示演奏者在演奏時,應該要將哪些音符「升高」或「降低」,並會用升高記號(♯)或降低記號(♭)標示。
「調號」首先會被標記在樂曲的開端,一般適用於整個樂曲或整個樂章,另外亦有機會在樂曲中的各個部份出現「轉調」情況,屆時會有新的調號。
調號有助於演奏者瞭解樂曲的和聲結構。舉例來說,如果一首樂曲的調號由兩個升高記號組成,這首曲子的調性將會是 D 大調(或 B 小調)。
Libretto 是指歌劇、歌劇劇本或音樂劇的劇本,其中包含所有的歌詞和對白。它是由一位作家(通常是劇作家或詩人)撰寫的,並為作曲家提供創作音樂的基礎。
在歌劇或音樂劇中,歌詞是由角色唱出的部分,用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角色之間的互動。對白則是角色之間的交流部分,通常以口白的形式呈現。
Libretto 的撰寫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因為它將作曲家的音樂和作家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完整的音樂劇作品。作曲家通常會參考 Libretto 的情節、角色和情感來創作相應的音樂。
Libretto 通常由編劇或詩人根據特定的故事或主題創作,並且必須與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相匹配。在歌劇和音樂劇的演出中,觀眾通常會看到 Libretto 的字幕,以便理解角色的對白和歌唱部分。
在音樂中,一個「樂章」(Movement)指的是較大型音樂作品中獨立的部分或段落,例如交響曲、奏鳴曲或協奏曲。它是作品中獨立且完整的單位,通常具有自己的音樂特色、結構和主題素材。
一個音樂作品通常由多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有其獨特的音樂想法和發展。樂章通常以短暫的間隔或休息區分開來,並通常以編號(例如「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等)或描述性的標題(例如「柔板」、「嬉遊曲」、「終曲」)來標示。
在一個作品中,每個樂章的長度、速度、情緒和風格可以有所不同。它們可能探索不同的音樂主題、和聲進行和旋律想法。樂章通常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例如奏鳴曲形式、三部曲形式或迴旋曲形式,這些形式有助於作品的整體結構和連貫性。
樂章可以在情感、速度、樂器編制和表現品質上相互對比,為作品中提供變化和興趣。雖然樂章是獨立的,但它們也是相互連接的,當它們連續演奏或聆聽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需要注意的是,樂章的概念主要與古典音樂相關,特別是器樂作品,如交響曲、協奏曲和室內樂。其他類型和風格,如流行音樂或傳統民間音樂,可能不遵循相同的樂章結構。
音樂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 System)是一套在樂譜上標示音樂元素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符號、五線譜、譜號、音符長度和其他音樂符號,用於傳達音高、節奏、音量和其他音樂指示。
音樂記譜法提供了一種統一的語言,使作曲家、演奏者和音樂學者能夠溝通、理解和演奏音樂。它使音樂可以被記錄、傳承和演奏,並提供了一種準確和精確地表示音樂的方式。
音樂記譜法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元素:
音樂記譜法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統一的標準,使音樂可以以一致和準確的方式被記錄和演奏。它使音樂可以被廣泛地傳播、學習和欣賞,並促進了音樂的交流和發展。
紐姆記譜法(Neumes)是中世紀早期使用的音樂記譜符號,用於表示聲樂聖歌的旋律輪廓。它們起源於早期的基督教時期,主要用於禮儀音樂。紐姆記譜法代表一種音樂記譜系統,早於現代的五線譜記譜系統。
與現代樂譜不同,紐姆記譜法表示的是旋律的大致走向和相對音程,而非具體的音高。它們以簡單的符號寫在聖歌歌詞的上方,讓歌手能夠解釋旋律和短語。
紐姆記譜法通常以四條線的譜表上書寫,雖然早期的例子可能只有較少的線條,甚至沒有任何譜線。符號的形狀和位置表示旋律的音高輪廓,無論旋律是上升、下降還是重複音符。不同類型的紐姆記譜法,如點狀符號(Punctum)、小樹幹符號(Virga)和逐漸升高符號(Climacus),具有獨特的形狀,代表特定的旋律模式。
由於紐姆記譜法並未提供確切的音高信息,對於聖歌的演繹和表演主要基於口頭傳統和經驗豐富的歌手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紐姆記譜法逐漸演變為更精確的記譜系統,最終發展為現代的五線譜記譜法。
雖然紐姆記譜法在當代音樂記譜中已不常見,但它們作為現代譜記系統的先驅具有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它們提供了早期音樂書寫發展的見證,並展示了中世紀音樂實踐的一瞥。對於早期音樂的學者和演奏者來說,研究和解讀紐姆記譜法可以重建中世紀聲樂音樂的演奏方式。
Obbligato 是作曲家認為非常重要的音樂元素。當音樂作品中出現 "Obligato" 或 "Obbligato" 時,表示該部分不應被省略或修改,因為作曲家認為它對作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音樂或其他藝術領域之中,作品經常會被受到改編,被簡化,甚至被省略。因此,作曲家為了保持樂曲的完整性,他們會使用 Obbligato 一詞標示某些部分是「必不可少」。
"Obbligato" 的反義詞是 "Ad Libitum",這個標記用於表示相關部分可以根據表演者或指揮的需要而更改或省略。
「Opus」是一個在古典音樂領域常用的術語,用來指稱作曲家的編號作品或音樂作品。它源自拉丁語「opus」,意思是「作品」。每一首作曲家的重要樂曲或音樂作品都會被賦予一個編號,這個編號用來識別和目錄他們的作品。
「Opus」編號系統有助於更容易地組織和參考作曲家的作品。它有助於區分不同的作曲,並為作品提供了一個時間順序。作曲家通常根據作品的創作或出版順序為其作品指定編號。
「Opus」編號通常用「Op.」後跟一個數字來表示,例如 Op. 1、Op. 20 或 Op. 73。有時,在數字之後還會加上額外的信息,例如 Op. 25 No. 1 或Op. 82/3,以表示較大作品中的具體樂章或部分。
「Opus」編號尤其普遍出現在 18 世紀到 20 世紀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包括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眾多作曲家。這些作曲家通常有大量的作品,而「Opus」編號系統有助於將他們的作品整理有序,並方便識別。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或音樂傳統都使用「Opus」編號系統。有些作曲家可能使用其他目錄系統,或僅僅給作品取標題而不指定「Opus」編號。此外,非古典音樂類型的作曲家,例如流行音樂或爵士樂,通常不使用「Opus」編號來指定他們的作品。
Repertoire(曲目)是指一個音樂家、樂團、合唱團、歌手或樂器演奏者所能演奏或演唱的全部音樂作品集合。這些曲目可以是特定風格、時期、作曲家的作品,也可以是特定樂器或聲樂類型的作品。
音樂家或演出者的曲目範圍可能相當廣泛,包括各種風格和類型的音樂作品。例如,一個古典音樂家的曲目可能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巴赫作品、古典時期的莫扎特作品、浪漫時期的勃拉姆斯作品等。同樣地,一個爵士樂手的曲目可能包括標準爵士曲目、即興演奏和改編的作品。
樂團或合唱團的曲目範圍則可能更廣泛,包括交響樂、室內樂、管弦樂、合唱樂、獨奏協奏曲等不同形式和風格的作品。他們的曲目可能根據不同的演出場合和需求而有所變化。
在音樂教育中,曲目也是學習和演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和學習者需要選擇和學習適合他們技能水平和興趣的曲目,以提高演奏技巧、音樂理解和表現能力。
對於音樂表演者來說,擁有一個豐富多樣的曲目範圍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讓他們在各種場合和演出情境中適應和展示自己的才華。透過不斷擴充和豐富自己的曲目範圍,音樂家可以展現出更大的音樂表現力和創意。
「Sempre」是一個意大利音樂術語,翻譯成英語是「always」或「continuously」。它通常被用作樂譜中的指示,表明在特定的音樂段落中應該始終保持某種音樂元素或特質。這個術語有助於引導演奏者在演奏或唱歌時始終保持特定的特點或風格。
例如:
「Sempre」用於向演奏者提供一個持續的指導,以便如何處理音樂的特定方面。它確保所期望的音樂特質在指定的段落中保持一致且顯著,有助於整體樂曲的表達和詮釋。
「Senza」是一個意大利音樂術語,翻譯成英語是「without」。它通常作為前綴,用來表示在演奏中應省略或不應該出現的某種元素或特點。這個術語通常後面跟著應該排除的具體指示或特性。
例如:
「Senza」用於向演奏者提供關於如何處理音樂的特定方面的具體指示。它通過指示在演奏中應避免或省略哪些內容,來傳達作曲家期望的風格和表達方式。
圓滑線(Slur)是一種音樂符號,用於指示兩個或多個音符的連接或連結。它由一條彎曲的線條表示,標示在音符的上方或下方。
圓滑線的主要功能是表示連接的音符應該以平滑且連貫的方式演奏,即無間斷地連接彼此。它標誌著一個音樂短語或段落,應該以連貫和流暢的方式演奏。圓滑線通常用於表示旋律線,其中音符應以無縫且表現力豐富的方式演奏。
除了表示連貫演奏外,圓滑線還可以傳達其他音樂指示。例如,圓滑線可以表示應以特定的音量或奏法演奏的樂句或部分,例如加強或減弱。圓滑線還可以用於指示音樂的樂句和音樂詮釋,幫助演奏者塑造音樂並傳達作曲家的意圖。
需要注意的是,圓滑線(Slur)與連音線(Tie)不同,儘管它們可能看起來相似。連音線(Tie)連接相同音高的兩個或多個音符,表示它們應該作為一個持續的音符演奏。而圓滑線(Slur)則連接不同音高的音符,重點在於音符之間的平滑和連貫演奏。
Tie(連結線)是音樂常見符號之一,用於連接兩個「相同音高」的音符,使它們在演奏時持續不斷地響起。連結線的外觀是一個橫向的弧形線,從第一個音符的上方或下方延伸到第二個音符。
連結線的作用是將兩個相同音高的音符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持續的音符,而不是分開演奏。這意味著在演奏時,第二個音符不會重複彈奏,而是保持響音。連結線可以跨越小節線和拍號,使音符之間的連接更流暢。
連結線可以延長音符的持續時間,創造出更平滑的演奏效果,並避免在相同音高的音符之間產生斷裂感。
在樂譜上,連結線通常由橫跨音符頭的線條標記,表示這兩個音符需要在演奏時連接在一起。
「拍子記號」(Time Signature)是音樂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它作為音樂的節奏結構和組織的基本指南。通常,拍子記號位於樂譜的開頭,由兩個以分數形式表示的數字組成。
頂部數字稱為分子,指定了每個小節或小節中包含的拍子數或節拍數。實際上,它告訴音樂家在一個小節中應該感知多少個主要脈動或強拍。例如,在拍子記號 4/4 中,頂部數字「4」表示每個小節中有四拍。
底部數字稱為分母,指定了與一個拍子對應的音符值。它表示拍子的持續時間,並且對於確定小節內的節奏和速度至關重要。常見的分母有 2、4 和 8。以下是其一中些例子:
拍子記號可以在作品中變化,標誌著節奏、情感或音樂風格的轉變。當發生這種情況時,音樂家和演奏者會適應新的拍子記號,以保持一致的速度並準確解釋音樂的結構。
「Tutti」是一個音樂術語,通常出現在樂譜中,用來指示樂隊或樂團中的所有樂器部分應當同時演奏。這個術語源自意大利語,字面上意思是「全部」或「所有人」。
當樂譜上標有「Tutti」時,它表示之前可能出現的分部(Divisi)或合奏(Unison)指示不再生效,而是要求所有樂器部分再次聚集在一起,以全體樂手共同演奏的方式呈現音樂。這可以營造出強烈的音樂效果,通常在樂曲的高潮部分或需要音樂全體的表現力時使用。
「Tutti」的使用有助於增加音樂的音量和聲音的層次,並強調整個樂隊或樂團的合作性。這種指示通常在樂曲中的特定部分出現,以協調和統一所有演奏者的表現,以創造出更具震撼力和情感深度的音樂效果。
「Unis.」是一種音樂標記,通常在管弦樂譜中使用,全寫為「Unison」,意為「齊奏」,用於指示樂器部分在特定段落內以單一聲部的方式共同演奏。這個標記表明在某段音樂中,原本可能由多個聲部演奏的音符現在需要由所有樂器部分同時演奏,以創造出統一的音樂效果。
齊奏的概念是為了強調一致性和共鳴,它使整個樂隊或樂團的樂手們在某些部分同聲奏出相同的音符。這種音樂指示有助於營造出音樂中的強烈和統一的聲音,這對於某些音樂作品和特定的音樂效果至關重要。
在樂譜中,「齊奏」通常會被標示為「unis.」,以提醒演奏者們在這一段時間內共同演奏相同的音符。這個指示同樣也可以用來將分部(Divisi)的效果反轉,表示從原本的分擔音符恢復到統一的演奏方式。
齊奏的使用可以讓音樂作品更具力量和表現力,尤其是在需要強調某一段音樂的高潮或重要部分時。作曲家和編曲者經常使用這種技巧來影響聽眾的情感和聆聽體驗,使音樂更加引人入勝和感染人心。
「齊奏」(Unison)是一種音樂標記,通常在管弦樂譜中使用,用於指示樂器部分在特定段落內以單一聲部的方式共同演奏。這個標記表明在某段音樂中,原本可能由多個聲部演奏的音符現在需要由所有樂器部分同時演奏,以創造出統一的音樂效果。
齊奏的概念是為了強調一致性和共鳴,它使整個樂隊或樂團的樂手們在某些部分同聲奏出相同的音符。這種音樂指示有助於營造出音樂中的強烈和統一的聲音,這對於某些音樂作品和特定的音樂效果至關重要。
在樂譜中,「齊奏」通常會被標示為「unis.」,以提醒演奏者們在這一段時間內共同演奏相同的音符。這個指示同樣也可以用來將分部(Divisi)的效果反轉,表示從原本的分擔音符恢復到統一的演奏方式。
齊奏的使用可以讓音樂作品更具力量和表現力,尤其是在需要強調某一段音樂的高潮或重要部分時。作曲家和編曲者經常使用這種技巧來影響聽眾的情感和聆聽體驗,使音樂更加引人入勝和感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