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理論

音樂術語
中文
意思
類別
完全終止

「完全終止」(Authentic Cadence 或 Perfect Cadence)是音樂理論中的一種音程,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和聲進行,常被視為音樂句子的結束。它通常由 V 和 I 和弦組成,即屬音階中的第五和第一和弦。這種終止創造了一種確定性和結束感,使音樂段落達到一個自然的結尾點。

完全終止是一種典型的和聲進行,具有穩定性和平衡性。它通常發生在音樂的重要轉折點或結尾處,為聽眾提供了一種感覺,表明音樂段落已經完整結束。在完全終止中,第五級和弦(V 和弦)具有強烈的張力,而第一級和弦(I 和弦)則呈現出一種釋放的感覺,這種對比創造了一種引人入勝的和聲轉換。

例如,在 C 大調中,完全終止會涉及到 G 和弦(第五和弦)到 C 和弦(第一和弦)的轉變。這種和弦進行的組合通常被用來結束樂曲的部分,表達一種情感的結束或一個段落的完結。

完全終止是音樂創作和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不僅僅是音樂的技術元素,還能影響音樂的情感和情感表達。它與其他和聲進行一起,幫助創造出多樣性的音樂結構,並為聽眾提供引人入勝的和聲變化。

音樂理論
終止式

「終止式」(Cadence)是一個音樂術語,用來表示在音樂的片段、部分或作品中創造出一種和諧或旋律進展,給人一種釋放、封閉或最終性的感覺。它通常用於標誌著音樂片段或片段組的結尾。

終止式在塑造音樂的整體結構和流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它們提供了一種標點的感覺,告訴聽眾一個音樂觀念或片段已經達到了結論或休息點。終止式可以根據具體的和諧進展和旋律輪廓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

音樂中常見的幾種終止式類型包括 Perfect Cadence、Plagal Cadence、Imperfect Cadence 和 Deceptive Cadence。

  • Perfect Cadence:完全終止式被認為是最強烈和最具結論性的終止式類型。它涉及從主和弦(V 和弦)進行到主和弦(I 和弦)的進行。這種進行創造出一種釋放和穩定感,為音樂片段提供了令人感到完滿和完整性的結尾。完全終止式通常具有強烈的和聲引力和終結感。
  • Plagal Cadence:與完全終止式相比,假終止式創造出一種更平和和寧靜的效果。它通常涉及從下屬和弦(IV 和弦)進行到主和弦(I 和弦),因其在聖歌中的使用而被稱為「Amen 終止式」(Amen Cadence)。假終止式通常與宗教或崇拜音樂相關聯,常用於以溫和和寧靜的方式結束片段或部分。
  • Imperfect Cadence:不完全終止式,也稱為不完全終止式,提供了音樂片段或部分中的一種暫停或臨時結束感。它通常以主和弦(V 和弦)結尾,創造出一種短暫的期待或懸浮感。與完全終止式不同,不完全終止式並沒有對主和弦提供強烈的釋放,可能使聽眾產生期待音樂片段繼續或達到更具結論性的終止式的感覺。
  • Deceptive Cadence:假終止式在預期的和諧進行中引入了意想不到的轉折。它不是解析到主和弦(I 和弦),而是解析到與預期的和弦不同的和弦,通常是相關或平行調的和弦。這創造了一個出乎意料、偏離聽眾期望的時刻。假終止式經常用於給作品增添變化、緊張感和音樂驚喜的感覺。

終止式可以在各種音樂流派和風格中找到,包括古典音樂、爵士樂、流行樂和民間音樂。它們對作品的整體結構、平衡和情感影響做出了貢獻,引導聽眾穿越音樂旅程,提供釋放和感到完滿的時刻。

音樂理論
和弦進行

和弦進行(Chord Progression)是指按照特定的順序演奏一系列和弦,形成音樂作品或段落的和聲基礎。它是和弦的序列,創造了和聲的運動,並對音樂的整體結構和情感影響作出貢獻。

和弦進行常見於各種音樂類型,包括古典音樂、爵士樂、流行音樂、搖滾樂等等。它為旋律、和聲和即興演奏提供了框架,引導了作品的音調和和聲方向。

和弦進行通常使用羅馬數字來表示以哪個音階音程為基礎的和弦。例如,在 C 大調中,常見的和弦進行可以表示為 I-IV-V,對應著 C 大和弦、F 大和弦和 G 大和弦。由於聽起來愉悅且熟悉,這個進行在許多流行歌曲中經常被使用。

不同的和弦進行可以在音樂中引起不同的情感或氛圍。例如,I-V-vi-IV 進行(如 C-G-Am-F)在流行音樂中經常出現,創造出熟悉和易於上口的感覺。另一方面,ii-V-I 進行(如 Dm7-G7-Cmaj7 )在爵士樂中常用,創造出更複雜和和聲豐富的音樂。

和弦進行可以在長度和結構上有所變化。它們可以在歌曲中重複出現,也可以在不同的部分中變化,以產生緊張、舒緩和變化。音樂家和作曲家通常通過嘗試不同的和弦進行來創作獨特且富有表現力的音樂作品。

音樂理論
半音體系

「半音體系」是音樂理論和作曲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它顯著影響著音樂作品的性格和深度。在其核心,半音體系涉及到引入與特定調性的傳統音階不同的音符或音高。換句話說,它引入了不自然屬於特定調性標準音階的音符,這可以為音樂注入張力、情感和表現潛力。

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西方古典音樂、爵士樂和當代音樂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尤為重要。半音體系允許作曲家和音樂家使用更廣泛的音調調色板,為其作品創造出微妙的色彩和情感細微差別。

半音音符通常由臨時記號,如升號(♯)或降號(♭)表示,通過引入與其相鄰的自然音階音符相差半音(一個半音)的音符,豐富了音樂色調。這些半音音符可以以各種巧妙的方式使用:

  • 音調色彩和表達:半音體系通過創造張力、不和諧或意想不到的和弦進行,為音樂增添了深度。它允許作曲家和演奏者喚起特定的情感或情緒。例如,以半音而成的過渡音可能會在旋律中傳達渴望或嚮往的感覺。
  • 半音音階:半音音階由連續的半音音符組成,包括八度內的所有十二個音。這些音階通常用於旋律或和聲裝飾,為作品帶來了不可預測性和複雜性。
  • 半音和弦:引入半音音符可以導致半音和弦的形成,這些和弦超出了傳統的自然音階三和弦或七和弦。例如,增四和弦和減七和弦就引入了獨特的音調色彩與不和諧。
  • 過渡音和非和聲音符:半音音符經常用作過渡音,優雅地連接音樂短語中的兩個自然音階音符。它們也可以作為非和聲或非和弦音符,添加裝飾、張力或驚喜。
  • 和弦調變:半音體系在和弦調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允許作曲家在作品中無縫地轉換調性。引入來自不同調性的半音和弦或音符促使這些過渡。
  • 多樣的音樂風格:半音體系不僅限於一種音樂風格。它在浪漫時期的古典音樂中很明顯,那裡它被用來表達強烈的情感。在爵士樂和藍調中,半音體系是即興演奏的基石,使音樂家能夠探索和聲變化。

在樂譜中,半音音符通常由臨時記號表示,如升號或降號,以表示音符應該高或低半音(半個音)於其標準自然音高的音調。這種標識系統允許作曲家和演奏者準確地傳達其音樂意圖。

音樂理論
五度循環

Circle of Fifths(五度循環)是指一個由五度音程所構成的音階圓環。具體而言,從任意一個音開始,往上或往下移動五度音程,就可以得到下一個音,直到回到起點。例如,若以 C 音開始,向上移動五度音程(G 音),再向上移動五度音程(D 音),一直到回到 C 音,就得到了 C 大調音階的五度循環。

五度循環的應用十分廣泛,尤其對於和弦進行和轉調的分析和理解非常有用。在五度循環中,每個音階都與其相鄰的音階保持五度的距離,因此,相鄰的兩個音階之間形成的和弦常常具有相似的音響效果和調性關係。例如,C 大調音階上的 C 和 G 音之間的五度音程形成的 G 大和弦(G、B、D)和C大和弦(C、E、G)具有相似的音響效果和調性關係,因此,在C大調音樂中,這兩個和弦經常被用作彼此的替代和弦。

除了和弦進行的分析外,五度循環還可以用來預測和弦進行的下一個和弦,以及轉調到其他調的可能性。例如,在 C 大調音樂中,如果以 G 大和弦作為起點,向下移動五度音程,可以得到 D 大和弦(D、F#、A),再向下移動五度音程,可以得到 A 大和弦(A、C#、E),最後回到 E 大和弦(E、G#、B),這些和弦可以用來預測接下來的和弦進行或轉調到其他調。

音樂理論
假終止

「假終止」(Deceptive Cadence)是一種音樂和聲進行,通常發生在期望的和聲結構之外,將聽眾引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向。它涉及將預期的和弦進行(通常是 V-I 或 V-i)改為其他和弦,創造出一種意外的音樂轉變,提供了一種「欺騙」或「意想不到」的聲響效果。

假終止是一種巧妙的和聲技巧,用來打破聽眾的預期,創造出令人驚訝的音樂效果。它經常發生在音樂的結尾,當聽眾期望聽到傳統的和弦結構時,卻被轉向了不同的和弦。這種轉變可以是導向其他調號的和弦,或者是一個在和聲進行中不常見的轉位。

例如,在預期的 V-I 完全終止中,如果將 V 和弦轉換為 vi 和弦,則會產生一種假終止。這種轉換創造了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突然改變了音樂的情感方向。假終止可以用來添加戲劇性、幽默感或不穩定感,使音樂更具趣味性。

雖然假終止可能會打破預期,但它同時也能豐富音樂的情感表達。通過在聽眾最不預期的時刻進行這種轉變,音樂家能夠營造出新鮮、有趣的聽覺體驗,讓聽眾對音樂的發展保持敏感。

音樂理論
重拍

重拍(Downbeat)是指音樂中的強拍或節奏中的第一個拍子。它是一個有著強烈重音和節奏感的拍子,常常被用作音樂中的起點或節奏的基礎。

重拍在音樂中具有重要的定位和功能。它為音樂提供了節奏感和結構,讓聽眾能夠感受到音樂的脈動和流動。下拍通常被用來引導樂器和樂手的演奏,使他們能夠在同一節奏下協調合作。

在指揮和樂團演奏中,指揮家通常使用下拍作為指導節奏的基礎。他們的手勢和動作可以清晰地指示樂手在何時演奏,以及如何保持整體的節奏和合奏。

音樂理論
同音異名

在十二平均律(其中一種現代調音法)裡面,同音異名(Enharmonic Equivalent)是指「兩個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但它們各有「兩個不同的音名」。

例如,在鋼琴鍵上,C 音與 D 音之間的一個黑鍵,可以同時被稱為 C♯ 或 D♭。儘管 C♯ 和 D♭ 在鋼琴鍵上的音高一樣,但隨著不同的調性或和弦結構,不同的音名就會產生不一樣的作用。

音樂理論
Fr+6

「French Sixth」是音樂理論和作曲中常見的和弦,用於豐富和聲進行,並在音樂作品中創造獨特的音色。也稱為「法國增六和弦」,它是一種變化的屬音和弦,為古典音樂作品添加了半音音程和獨特性。

「French Sixth」和弦通常由根音、大六度音程和大三度音程組成。

「French Sixth」和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傾向於向外解決,通常是增六度音程解決為八度音程。根音通常下降五度音程,解決為屬音和弦,有助於產生和聲的封閉感和解決感。

在和聲進行中(Harmonic Progressions),「French Sixth」和弦作為一個半音通過的和弦,暫時改變了音樂片段的音調中心。在解決為更穩定的和弦之前,它引入了張力和色彩,通常是屬音或主音和弦。

「French Sixth」和弦在古典音樂中常見,為作品添加了風格和和聲趣味。作曲家使用這個和弦來創造和聲張力,引入半音音程,並強調其作品中的關鍵時刻。

音樂理論
Ger+6

「German Sixth」是音樂理論和和聲中的一種特殊和弦,用於創造和聲進行和增添音樂的情感效果。它是一種變化的屬音和弦,常見於古典音樂。「German Sixth」和弦通常用於創造半音運動、引導進行和增加和聲的豐富性。

「German Sixth」和弦由根音(基音)、小六度音程、小三度音程和完全五度音程組成。在音樂理論中,「German Sixth」和弦被視為一種增六和弦,因為其根音和第五音之間的音程是增大的,而其他音程則是小的。

「German Sixth」和弦最獨特的特點之一是它傾向於向外解決成八度音程。增六度音程通常解決為八度音程,而根音則經常向下移動五度音程,解決為屬音和弦。

在和聲進行中(Harmonic Progressions),「German Sixth」和弦通常被用作過渡和弦,引導到其他和弦,如主和弦或屬和弦。它引入半音運動,提供和聲對比,並為音樂創造出張力,隨後在進行中解決為主要和弦或相關的和弦。

「German Sixth」和弦在古典音樂中廣泛存在,並且作曲家繼續使用它來創造和聲的豐富性,以及在音樂中引起特定的情感效果。其獨特的音程結構和在和聲中引入半音變化的能力,使其成為古典和聲語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音樂理論
和聲分析

和聲分析(Harmonic Analysis)是音樂理論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它涉及識別和理解音樂中的基本和聲結構和和弦之間的關係。

和聲分析的過程通常包括幾個步驟。首先,識別音樂中的和弦,通常通過用羅馬數字或和弦符號進行標記。這樣可以在不考慮調性或具體音高的情況下對和弦進行統一表示。

接下來,確定每個和弦的和聲功能。這涉及了解每個和弦在整體調性和和聲背景中的功能。和弦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 Tonic(穩定且結束性)、Dominant(緊張且引導性)或 Subdominant(過渡性)。和聲功能有助於確立音樂的調性和整體方向。

和聲分析還涉及研究和弦進行和和弦之間的關係。這包括識別常見的和弦進行,如終止、調性轉換和其他和聲模式。分析這些進行有助於揭示音樂的結構和形式。

此外,和聲分析還探討音樂中非和弦音或不和諧音的使用。這些音色創造了張力和釋放,為和聲語言增添了色彩和表達。

音樂理論
泛音列

「泛音列」(Harmonic Series 或 Overtone Series)指的是在奏出基頻時所產生的一系列與基頻有和聲關係的音調。當樂器或聲源發出聲音時,它所產生的音不僅僅是單一純粹的頻率,還包括一系列稱為泛音或諧波的額外頻率。

泛音列是基於聲波的物理特性而形成的。當樂器或振動物體發出聲音時,它的振動不僅僅在基頻上,還在基頻的整數倍頻率上。例如,如果基頻是 110 Hz,第一泛音將在 220 Hz(基頻的 2 倍),第二泛音在 330 Hz(基頻的 3 倍),第三泛音在 440 Hz(基頻的 4 倍),依此類推。

泛音列形成了音樂聲音的音色或音質基礎。泛音的相對強度和比例確定了不同樂器和聲音的獨特音色特性。例如,小提琴和長笛演奏相同的音高,由於泛音的不同振幅和分佈,它們具有不同的音色。

在西方音樂理論中,泛音列影響了和聲和和弦結構的概念。基頻及其泛音構成了和聲關係和音程的基礎。基頻與第一泛音(八度)之間的關係被認為是最和諧的,而較高的泛音引入了更複雜和不和諧的和聲。

音樂家和作曲家經常以各種方式利用泛音列。他們可以探索和聲關係,創造豐富而複雜的音樂紋理,並通過強調或壓制特定的泛音來操作聲音的音色特性。了解泛音列可以增加對音樂和聲音的和諧和音色方面的理解和欣賞。

音樂理論
泛音

泛音是音樂中一種特殊的聲音效果,指的是在樂器演奏或聲音產生過程中,同時產生的額外高音頻的聲音。

當一個樂器或聲音產生器發出聲音時,除了主要的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外,還會同時產生一系列較高頻率的泛音。這些泛音以整數倍的頻率相對於基頻存在,稱為泛音序列。

泛音具有獨特的音色和共鳴特性,能夠豐富樂器或聲音的聲音質感。在樂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過特定的技巧和指法產生和控制泛音。在合唱和人聲演唱中,歌手也可以運用適當的發聲技巧產生泛音效果。

泛音在音樂中有廣泛的應用。它們可以用於創造獨特的音樂效果、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表現力。泛音也常用於現代音樂中的實驗和創新,提供了不同於傳統音樂的聲音體驗。

音樂理論
和聲

和聲是音樂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不同音高的音符在同一時間的組合。和聲是由多個聲部或樂器產生的音樂效果,通過音符的同時演奏或連續演奏而形成。

和聲可以創造出豐富的音樂紋理和和諧效果。不同音高的音符在和聲中相互交織,形成和弦、和弦進行和音程的關係。這些和聲元素共同創造出音樂的和諧性和穩定感。

和聲在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表達情感、創造氛圍、增加對比和深度。作曲家和音樂家利用和聲來創作和演奏音樂,使之更具豐富性和表達力。

和聲的理論和實踐在音樂學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學習和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的結構和發展,並提高音樂的欣賞和創作能力。

音樂理論
主調音樂

主調音樂(Homophony)是一種音樂紋理,其中主要有一個聲部演奏著突出的旋律,而其他聲部則以相對較簡單的方式伴奏該旋律。主調音樂是相對於複音音樂(Polyphony)的另一種形式,複音音樂中有多個獨立且相對獨立的旋律線同時演奏。

在主調音樂中,一個聲部通常承擔主導地位,稱為主旋律或主題,而其他聲部則以和弦、伴奏或較簡單的旋律支援主旋律。這種聲部間的協調和支援創造了主調音樂的豐富聲音和和諧感。

主調音樂在西方古典音樂中佔據重要地位,特別是自巴洛克時期以來。許多古典樂曲、宗教聖歌、民間歌曲和流行音樂都採用了主調音樂的形式。在主調音樂中,和聲進行、和弦和複調技巧被廣泛應用,為音樂帶來豐富的聲音色彩和情感。

在現代音樂中,主調音樂仍然被廣泛使用,不僅在古典音樂領域,還在流行音樂和爵士音樂中也可以找到。主調音樂可以創造出豐富的音樂效果,使音樂更加動人和富有表現力。

音樂理論
不完全終止

「不完全終止」(Imperfect Cadence 或 Half Cadence)是音樂中的一種和弦進行,通常用於創造中間或暫時性的終止感,並將音樂引導到下一個和弦或段落。這種終止並未完全釋放和聲,使聽眾感受到未完成的情感,從而引起期待和繼續聆聽的興趣。

不完全終止通常由主和弦(I 和弦)和屬和弦(V 和弦)組成。當主和弦遷移到屬和弦時,創造了一種暫時性的終止感,但未能以典型的、完全釋放的方式結束和弦進行。因此,聽眾感受到未完成的氛圍,鼓勵他們繼續關注音樂的發展。

這種終止在音樂中常用於中段結束或過渡,以便引導音樂流向下一個和弦、主題或段落。它可以用於創造短暫的停頓,使音樂有節奏感和變化,同時增強音樂的情感表達。

不完全終止在音樂作品中具有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還是其他風格,它都能引導聽眾的情感和注意力,並在音樂進行中營造動態感。

音樂理論
假終止

「假終止」(Interrupted Cadence 或 Deceptive Cadence)是一種音樂和聲進行,通常發生在期望的和聲結構之外,將聽眾引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向。它涉及將預期的和弦進行(通常是 V-I 或 V-i)改為其他和弦,創造出一種意外的音樂轉變,提供了一種「欺騙」或「意想不到」的聲響效果。

假終止是一種巧妙的和聲技巧,用來打破聽眾的預期,創造出令人驚訝的音樂效果。它經常發生在音樂的結尾,當聽眾期望聽到傳統的和弦結構時,卻被轉向了不同的和弦。這種轉變可以是導向其他調號的和弦,或者是一個在和聲進行中不常見的轉位。

例如,在預期的 V-I 完全終止中,如果將 V 和弦轉換為 vi 和弦,則會產生一種假終止。這種轉換創造了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突然改變了音樂的情感方向。假終止可以用來添加戲劇性、幽默感或不穩定感,使音樂更具趣味性。

雖然假終止可能會打破預期,但它同時也能豐富音樂的情感表達。通過在聽眾最不預期的時刻進行這種轉變,音樂家能夠營造出新鮮、有趣的聽覺體驗,讓聽眾對音樂的發展保持敏感。

音樂理論
音程

音程是指兩個音符之間的距離或音高差異。音程可以根據音符之間的半音數量來描述,它可以是音高上的升高或降低。

音程可以是兩個連續音符之間的直接距離,也可以是同時發出的兩個音符之間的距離。音程可以用數字或名稱來表示,例如「大三度」、「純五度」等。

音程在音樂理論和實際演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用於描述和分析和聲結構、和弦的構成和音樂中的旋律運行。音程的選擇和使用可以影響音樂的情感、色彩和整體聲音效果。

了解和熟悉不同音程的特性對於音樂學習者和演奏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透過學習音程的命名和特徵,以及在演奏中練習辨識和彈奏不同音程,音樂學習者可以提高他們的聽覺技巧和表演能力。

音樂理論
It+6

「Italian Sixth」是音樂理論和作曲中使用的和弦,以其獨特的和聲色彩和功能而聞名。也被稱為「義大利增六和弦」,它是一種常見於古典音樂中的變化屬音和弦。「Italian Sixth」和弦為音樂創作引入半音和弦,並在音樂作品中提供張力和釋放感。

「Italian Sixth」和弦通常由根音、大六度音程和大三度音程組成。由此得出的結構在音高上等於根音上方的小七度音程,通常以增六度音程和減小三度音程的形式表示。

「Italian Sixth」和弦最具特色的特點之一是它傾向於向外釋放為八度。增六度音程釋放為八度,而根音通常會向下移動一個五度音程,釋放為屬音和弦。

在和聲進行中(Harmonic Progressions),「Italian Sixth」和弦通常被用作半音過渡和弦。它引入半音和聲,提供和聲對比,產生張力,並在接下來釋放為屬音和弦或其他相關和弦時獲得釋放。

「Italian Sixth」和弦在古典音樂中普遍存在,並且作曲家繼續使用它來創造和聲豐富性並喚起特定的情感效果。其獨特的音程結構和注入音樂作品中的半音興趣,使其成為古典和聲語言的重要元素。

音樂理論
音調

"Key" 是指各個樂曲主要的「音調」,同時亦是「旋律」及「和弦」的基礎。

音調主要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大調(Major Key)和小調(Minor Key),兩者對營造樂曲的氣氛和情感存在不同的效果。

一般來說,大調通常使人感到活潑、開朗,多數用於表達正面的情感;小調則會讓人感到悲傷、陰暗,多數用於表達憂愁的情感。

音樂理論
微分音

「微分音」(Microtone)是指介於傳統音階音高之間的非標準音高,這些音高的差異比半音音程更小。微分音常用於創建更細微和複雜的音樂色彩,超越了傳統音樂音階的限制。

傳統的西方音樂音階基於等分律,將八度分為 12 個半音,每個半音的頻率差異是固定的。然而,在一些音樂傳統中,人們意識到音樂中的微妙變化和表情可以透過更細微的音高變化來實現。

微分音指的是介於傳統音階音高之間的音高,這些音高的差異比半音音程更小,通常以幾分之一的半音為單位。微分音可以用分數、cents(一個「半音」裡面的百分之一)或其他方式表示。

在不同的音樂傳統中,微分音有不同的用法。一些文化中的傳統音樂使用微分音創建獨特的音樂色彩和表達。此外,現代作曲家和演奏者也經常使用微分音來創建更豐富多樣的音樂效果。

微分音不僅可以用於單一音符,還可以用於和弦和音階,創建出更加複雜和獨特的音樂質感。這種音樂表現形式突顯了音高的可變性,並且在實驗性和現代音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音樂理論
轉調

Modulation 是指在音樂中,由一個調式轉移到另一個調式的技巧。這個轉調的過程中,會逐漸地改變音樂的調性,以創造出不同的情感和音樂效果。Modulation 的目的可以是增強樂曲的表現力,使聽眾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變化;也可以是為了緊密地連接不同的樂曲段落,讓樂曲的結構更加完整。

在 Modulation 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轉調方式是在現有調式中選擇一個相似或相近的調式,然後使用共通音或中轉音進行平滑的過渡。共通音是指在兩個調式中都存在的音符,使用這些音符作為過渡可以讓轉調更加順暢。中轉音則是一個和弦或音符序列,可以在兩個調式之間建立一個橋梁,使轉調更加平滑自然。

Modulation 可以在旋律和和聲中進行。在旋律中,通常會使用轉調音符,即從現有調式中選擇一個音符,然後以它為基礎,構建一個新的音符序列,這個序列可以將旋律帶入另一個調式中。在和聲中,轉調可以通過改變和弦進行,例如使用 Pivot Chord 或 Chromatic Chord 等。

音樂理論
單音音樂

單音音樂(Monophony)是一種基本的音樂紋理,它僅包含一條獨立的旋律線,沒有任何和聲或支援聲部。在單音音樂中,只有一個明確的樂曲部分或聲部演奏旋律,使其成為作品的唯一焦點。

在歷史上,單音音樂在早期的西方古典音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在中世紀的格里高利聖歌中。格里高利聖歌,也稱為聖歌或單聲聖歌,是基督教宗教儀式音樂的一種形式。它採用一條無伴奏的旋律線,遵循自由流動的節奏,通常用拉丁語演唱。

單音音樂也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各種傳統和民間音樂中找到。許多不同文化的傳統歌曲和聖歌都是單音音樂,通常用於表達文化身份、宗教儀式或故事講述。

與單音音樂相對的是複音音樂(Polyphony),它涉及多個獨立的旋律線同時演奏。這種作曲風格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變得更為普遍,例如巴赫和巴勒斯特里納等作曲家就運用了複雜的複音技巧。

儘管單音音樂在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中逐漸被複音音樂和和聲音樂所取代,但它從未完全消失,仍是某些音樂風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某些傳統民間音樂和宗教聖歌。

在當代音樂中,單音元素仍可在各種場合中找到。例如,單獨演奏的樂器獨奏、無伴奏的聲樂演繹以及某些極簡主義作品都可能呈現單音音樂的特徵。

音樂理論
♭II6

「Neapolitan Sixth」是音樂理論中的一種和弦類型,通常在常見的和聲體系中使用,特別是在古典和浪漫時期。「Neapolitan Sixth」以其獨特的音色和創造和諧張力和釋放的能力而聞名。

「Neapolitan Sixth」是建立在音階的降二度(在小調中)或降六度(在大調中)上的。它由根音、距根音小三度和距根音減五度組成。這創造出一個獨特且稍微不和諧的音色,需要釋放。

「Neapolitan Sixth」出現後通常會釋放至屬音和弦或主音和弦,而 「Neapolitan Sixth」的減五度通常會向外移動半音到屬七和弦的三度,同時根音向下移動半音到屬七和弦的五度。

音樂理論
八度

Octave(八度)是兩個音高之間的特定間隔或距離。

在音律學中,八度是兩個音高之間的距離。在其中,一個音高的頻率是另一個音的兩倍(2:1)。例如,一根「每秒振動 880 次的弦」所發出的音高,會比另一根「每秒振動 440 次的弦」高八度。

由於這種「兩倍快」的頻率關係,當我們聽到兩個音的音高是「八度」時,我們會感到該兩個音非常相似,因此它們被賦予相同的字母名稱。例如,當一個每秒振動 440 次的弦所發出的音高被稱為 "A" 時,另一個每秒振動 880 次的弦同樣會被稱為 "A"。

由於現代記譜法通常會以七個字母(及升降記號)表達不同的音高,從第八個字母開始便形成一個循環。因此,泛以相同字母命名的音高,皆屬於同一個「音高類」,或簡稱「八度」。

八度在大多數的音樂系統都會被採用,例如調性音樂(大調及小調)、五聲音階、序列音樂(十二音列技法)。

音樂理論
泛音

泛音(Overtone)是指在樂器發出主音時,同時也會發出一系列高頻複音波,這些高頻波的頻率是主音頻率的整數倍數。泛音是樂器音色的重要特徵,它可以影響樂器的音質和音色,也可以被用來進行音樂創作和演奏技巧。

泛音通常是在特定的演奏技巧和樂器設計下產生的,例如在吉他、琴、古箏等弦樂器中,可以通過在特定的弦長度和位置上按壓弦來產生泛音;在木管樂器中,可以通過調整氣流和嘴巴的形狀和位置來產生泛音。

音樂理論
泛音列

「泛音列」(Overtone Series 或 Harmonic Series)指的是在奏出基頻時所產生的一系列與基頻有和聲關係的音調。當樂器或聲源發出聲音時,它所產生的音不僅僅是單一純粹的頻率,還包括一系列稱為泛音或諧波的額外頻率。

泛音列是基於聲波的物理特性而形成的。當樂器或振動物體發出聲音時,它的振動不僅僅在基頻上,還在基頻的整數倍頻率上。例如,如果基頻是 110 Hz,第一泛音將在 220 Hz(基頻的 2 倍),第二泛音在 330 Hz(基頻的 3 倍),第三泛音在 440 Hz(基頻的 4 倍),依此類推。

泛音列形成了音樂聲音的音色或音質基礎。泛音的相對強度和比例確定了不同樂器和聲音的獨特音色特性。例如,小提琴和長笛演奏相同的音高,由於泛音的不同振幅和分佈,它們具有不同的音色。

在西方音樂理論中,泛音列影響了和聲和和弦結構的概念。基頻及其泛音構成了和聲關係和音程的基礎。基頻與第一泛音(八度)之間的關係被認為是最和諧的,而較高的泛音引入了更複雜和不和諧的和聲。

音樂家和作曲家經常以各種方式利用泛音列。他們可以探索和聲關係,創造豐富而複雜的音樂紋理,並通過強調或壓制特定的泛音來操作聲音的音色特性。了解泛音列可以增加對音樂和聲音的和諧和音色方面的理解和欣賞。

音樂理論
平行五度

平行五度是指在音樂中,兩個聲部或和聲中的兩個音程同時上升或下降一個五度,而且它們之間的音高關係始終維持不變。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平行五度通常被視為和聲中的不和諧和錯誤,因為它們會使聲音變得單調和缺乏變化。

音樂理論
平行八度

平行八度是指在音樂中,兩個聲部或和聲中的兩個音程同時上升或下降一個八度,並且它們之間的音高關係始終維持不變。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平行八度通常被視為和聲中的不和諧和錯誤,因為它們會削弱聲部之間的對比,使音樂失去層次感。

音樂理論
完全終止

「完全終止」(Perfect Cadence 或 Authentic Cadence)是音樂理論中的一種音程,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和聲進行,常被視為音樂句子的結束。它通常由 V 和 I 和弦組成,即屬音階中的第五和第一和弦。這種終止創造了一種確定性和結束感,使音樂段落達到一個自然的結尾點。

完全終止是一種典型的和聲進行,具有穩定性和平衡性。它通常發生在音樂的重要轉折點或結尾處,為聽眾提供了一種感覺,表明音樂段落已經完整結束。在完全終止中,第五級和弦(V 和弦)具有強烈的張力,而第一級和弦(I 和弦)則呈現出一種釋放的感覺,這種對比創造了一種引人入勝的和聲轉換。

例如,在 C 大調中,完全終止會涉及到 G 和弦(第五和弦)到 C 和弦(第一和弦)的轉變。這種和弦進行的組合通常被用來結束樂曲的部分,表達一種情感的結束或一個段落的完結。

完全終止是音樂創作和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不僅僅是音樂的技術元素,還能影響音樂的情感和情感表達。它與其他和聲進行一起,幫助創造出多樣性的音樂結構,並為聽眾提供引人入勝的和聲變化。

音樂理論
變格終止

「變格終止」(Plagal Cadence)是一種音樂終止形式,涉及從 IV 和弦到 I 和弦的進行。與較常見的完全終止(V-I)不同,後者能產生強烈的釋放感,變格終止傳達出一種溫和的情感,通常與宗教或聖歌音樂相關。它以平和、確定的品質為特徵,在音樂段落中增添了一種結束感。

變格終止通常由音樂中的 IV 和弦到 I 和弦的進行所代表。IV 和弦(次主和弦)提供了和諧穩定的基礎,而 I 和弦(主和弦)帶來了釋放感。在詩歌和宗教音樂的尾聲或部分中,這種終止方式常被使用,為神聖的情境中營造虔誠和寧靜的氛圍。

「變格終止」有時會被稱為「Amen Cadence」,原因是這終止式在詩歌或祈禱的尾聲經常使用,傳統上會唱或背誦「Amen」。這強化了它與宗教崇拜的聯繫,並加強了結束、肯定和平和釋放的概念。

例如,在 C 大調中,變格終止涉及從 F 和弦(IV)到 C 和弦(I)的轉變。這個進行為音樂段落帶來了一種平靜和滿足感。

變格終止作為一種與明確的完全終止相對立的替代方案,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品質。其溫和的釋放使其適合在各種音樂情境中傳達莊嚴、安慰和精神滿足的感覺。

音樂理論
複調音樂

複調音樂(Polyphony)是一種音樂結構,特點是同時呈現多個獨立的旋律線或聲部。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旋律和節奏特徵,形成豐富而複雜的音樂紋理。

在複調音樂中,兩個或更多的旋律線並存並相互作用。這些旋律線通常被稱為「聲部」,可以由不同的樂器演奏或由不同的歌手演唱。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旋律輪廓、節奏和和聲進行,貢獻了音樂整體的複雜性和交互作用。

在複調音樂中常常使用對位法和模仿等對位技巧。對位法指的是旋律線的結合,既在和聲上相互依存,又在旋律運動上相互獨立。模仿是指一個聲部重複另一個聲部引入的旋律片段,創造出音樂對話和模仿的感覺。

複調音樂可以在各種音樂流派和風格中找到,包括古典音樂、合唱音樂和一些民間音樂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曲家如巴萊斯特里納(Palestrina)和約斯昆·德普雷茲(Josquin des Prez),以及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的賦格曲是複調音樂的著名例子。

複調音樂的使用提供了豐富而複雜的音樂表達,不同的旋律線相互交織和交流,形成和諧和旋律上的複雜紋理。它提供了深度、複雜性和一種音樂對話的感覺,讓聽眾參與其中,創造出獨特的音樂體驗。

音樂理論
四分之一音

四分之一音是一種音樂術語,指介於半音與全音之間的微小音程,通常被稱為半音的一半。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四分之一音很少使用,但在一些世界音樂、現代音樂和實驗音樂中,四分之一音被廣泛使用。在鋼琴、吉他等傳統樂器中無法演奏四分之一音,但有些樂器,如中東的某些絃樂器和木管樂器,可以演奏四分之一音。

音樂理論
羅馬數字分析法

「羅馬數字分析法」(Roman Numeral Analysis)是音樂理論中的一種分析系統,用於表示音樂作品中的和弦及其關係。它提供了一種分析和理解音樂作品和聲結構的方法。羅馬數字用於標示和弦結構,以下是羅馬數字分析法的運作方式:

  • 確定音調:在執行羅馬數字分析法之前,要確定作品的音調至關重要。調號(樂譜開頭的升降號)和主音音符對於識別音調至關重要。
  • 分配羅馬數字:一旦確定了音調,就會為音階的每個音度分配羅馬數字。在大調音階中,典型的主要音階和弦表示如下:
    • I:代表主音和弦(大和弦)。
    • ii:代表上主音和弦(小和弦)。
    • iii:代表中音和弦(小和弦)。
    • IV:代表下屬音和弦(大和弦)。
    • V:代表屬音和弦(大和弦)。
    • vi:代表下中音和弦(小和弦)。
    • vii°:代表導音和弦(減和弦)。
  • 在小調音階中,根據使用的音階類型(自然小調、和聲小調或旋律小調),和弦可能會略有不同。
  • 分析和弦進程:然後使用羅馬數字來表示作品中的和弦。通過分析羅馬數字分析法,可以理解作品的和聲結構,包括和弦變化和不同音調的調制。
  • 區分和弦品質:大寫羅馬數字(如 I、IV、V)表示大和弦,而小寫羅馬數字(如 ii、iii、vi)表示小和弦。減和弦由帶有°符號的小寫羅馬數字表示(如 vii°)。
  • 擴展和改變:羅馬數字分析法還可以包括和弦擴展和變化。例如,「V7」表示屬七和弦,而「IVmaj7」代表在下屬音上建立的大七和弦。
  • 功能性分析:除了識別和弦,羅馬數字分析法還可以揭示和弦之間的功能關係,例如主音-屬音(I-V)進行,它創造張力和解決。

羅馬數字分析法對音樂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析工具,用於研究和傳達音樂的和聲功能。它有助於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並為討論和弦進行和和聲模式提供了一種通用語言模式。

音樂理論
申克分析法

Schenkerian Analysis(申克分析法)是由奧地利音樂理論家 Heinrich Schenker(1868–1935)開發的一種音樂分析方法。它是一種結構性的方法,用於理解和解釋音樂作品的基本和複雜的和聲和形式。

Schenkerian Analysis 著重於音樂元素之間的階層關係,強調作品中的基本結構和聲部進行。它旨在通過將複雜的音樂段落化簡為其基本的和聲和旋律組成部分,揭示音樂的深層組織。

Schenkerian Analysis 的核心概念是「Ursatz」,它指的是一首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或背景結構。Ursatz 代表支撐表層旋律和和弦的基本和聲進行。通過識別 Ursatz,分析師可以揭示塑造音樂整體結構的基本和聲關係。

Schenkerian Analysis 還包括「聲部進行」的概念,它指的是音樂作品中個別音樂線的流暢和邏輯運動。通過追蹤聲部進行模式,分析師可以揭示和弦之間的線性聯繫,以及它們對整體和聲結構的貢獻。

在實踐中,Schenkerian Analysis 使用了稱為 Schenker Graphs 的圖像分析法,用於展示音樂元素之間的階層關係。這些圖表描繪了音樂結構的層次,從前景層(表層旋律和和弦)到中景層(華麗的裝飾和對位線)再到背景層(Ursatz)。

Schenkerian Analysis 在音樂理論領域被廣泛應用,特別與普通練習時期的調性音樂分析相關。它提供了一個詳細和全面的框架,用於理解音樂作品的和聲和結構方面,揭示作曲家的意圖以及音樂的內在邏輯。

音樂理論
半音

半音(Semitone 或 Half Step)是西方音樂中最小的音程。它代表了半音音階上的一個單位,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個等份。在音高上,半音表示兩個相鄰音符之間最小可察覺的音高差異。例如,在鋼琴上,無論是黑鍵還是白鍵,相鄰鍵之間的距離都是半音。同樣地,在吉他上,上下移動一個品位等於音高上的半音變化。

半音的概念在音樂理論中對於理解音階、和弦和音程非常重要。它作為建立音階的基礎,例如半音音階,其中包含了八度內的所有十二個半音。它也用於確定音符之間的距離和和弦的結構,其中特定的半音組合和較大的音程創造出不同的和聲特質。

對於音樂家和作曲家來說,理解和應用半音是為了在作品和演奏中控制和操縱音高的基礎。它允許對旋律和和聲關係進行精確的掌控,為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流派提供了豐富而多樣化的音樂語言。

音樂理論
切分音

切分音(Syncopation)在音樂中是一種節奏技巧,指的是強調「弱拍」。它是有意地改變重音位置,而不是按照正常的強拍節奏進行。這樣做可以在音樂中創造出一種節奏上的張力,並為音樂增添了節奏上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感覺。

Syncopation 以意料之外的位置弱化或強調預期的強拍。這可以通過各種節奏手法實現,如節奏不整齊的音符、休止符、連音符或強音模式等。Syncopation 可以出現在各種音樂流派中,包括爵士樂、放克樂、拉丁樂和流行音樂,常用於營造一種活潑、有節奏感的氛圍。

Syncopation 使音樂增加了複雜性和節奏上的趣味性,挑戰了聽眾對節奏的預期,並創造出一種前進的節奏感。Syncopation 可以出現在旋律和伴奏中,音樂家常用 Syncopation 增加節奏上的刺激和提升整體音樂體驗。

音樂理論
四音列

四音列(Tetrachord)是一個音樂術語,用來描述由四個連續音程組成的音階片段。在西方音樂理論中,四音列被視為音階的基本構成單位。

傳統上,四音列通常以半音和全音的組合來構建。最常見的四音列是羅馬音階(Dorian, Phrygian, Lydian, Mixolydian),每個音階都由兩個全音和一個半音組成。例如,Dorian 的四音列由全音-全音-半音的音程組成。

四音列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組合方式和音程結構來創建其他類型的音階片段。在不同的音樂文化和風格中,可能會使用具有不同音程組合的四音列。

在音樂理論和作曲中,四音列的概念常用於分析音樂結構和建立和聲關係。它可以用作創作音樂的基礎,或者作為理解和解釋音樂中的音程關係和和聲的工具。

音樂理論
移調樂器

移調樂器(Transposing Instrument)是指在演奏時以不同的音高樂譜來譜寫和演奏的樂器。這些樂器會使用特定的轉調樂譜,將其實際演奏的音高轉換為另一個樂譜,以方便在不同的樂器之間進行演奏和合奏。

移調樂器在閱讀樂譜並演奏時與其他樂器不同。這是因為移調樂器的樂譜會做出特定的轉調,使得它們在演奏時產生不同的音高。這種轉調是為了方便演奏者在不同音域的樂器之間切換,而無需重新學習音符。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 B♭ 調單簧管,它實際演奏的音符會比其音符樂譜上的音符低大二度(Major 2nd lower)。因此,當一個 B♭ 調單簧管演奏者看到一個 C 音符時,他們實際上演奏的是一個 D 音。類似地,A 調法國號也是一個移調樂器,演奏者演奏的音符實際上比他們看到的音符高大二度(Major 2nd higher)。

移調樂器在合奏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它們使得不同音域的樂器能夠更協調地演奏。這種轉調的設計可以減少樂器的轉換時所需的調整,讓演奏者更容易適應不同音域的樂器。

音樂理論
移調

移調(Transposition)指的是在保持音樂作品整體結構和音符之間關係的情況下,改變音樂作品的調性。它涉及以一致的間隔將所有音高上下移動。

移調在音樂中常常被用於不同的目的,例如將一首音樂作品應用於其他音域範圍或樂器,或改變原本作品(原調)的音色或情感效果。例如,一首最初以 C 大調寫成的歌曲,可以通過將所有音符上移一個全音,繼而達成 D 大調的移調。

移調會將整個音樂作品中的所有音符向上或向下移動相同的音程。移調的過程可以手動進行,或者通過使用樂譜軟件或從樂器上本身具有的轉調功能來執行。

移調的結果是將整個音樂作品轉移到不同的音高。這可能會改變音樂作品的音色、情感色彩和整體聲音效果。移調的使用可以使音樂更適合特定的演奏者或樂器,或者在演奏時創造出特定的音樂效果。

移調在音樂中是一個常見且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幫助適應不同的演奏場合和需求,並且可以帶來更多的音樂表現和變化。無論是在演奏現場、錄音室還是作曲過程中,移調都是一個重要的音樂技巧和創作手法。

音樂理論
三全音、增四度、減五度

三全音(Tritone),也被稱為增四度或減五度,指的是音樂中跨越三個全音或六個半音的音程。它被認為是西方音樂中最不和諧且最不穩定的音程之一。

三全音將八度音程平均分為兩個相等的部分,產生張力和一種不安的感覺。它通常被形容為具有「衝突」或「無法釋放」的聲音。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音樂中,三全音被視為禁忌,並被稱為「音樂中的魔鬼」。

三全音獨特的聲音和不和諧使其成為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中的重要特徵,包括古典音樂、爵士樂和搖滾樂。作曲家和音樂家利用三全音在作品中營造懸念、不穩定和緊張的效果。

在功能和聲中,三全音常出現在屬音和弦中。當它釋放到和諧音程,如大三度或純五度時,會產生一種釋放和諧的感覺和和聲穩定性。

三全音的重要性不僅限於其不和諧性的和聲功能,還在音樂理論和作曲技巧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歷史上的作曲家通過探索三全音的使用和變化來創造獨特且創新的音樂理念。

音樂理論
弱拍

弱拍(Upbeat)指的是重拍之前的弱拍或預期的節奏脈動。它是重拍的相對應,通常以節奏圖案中未重音的部分來表示。

弱拍在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爵士樂、雷鬼和某些舞曲類型等風格中。它為這些風格特有的節奏感和活潑的節奏做出了貢獻。弱拍通常強調了弱拍或較弱的節奏,為音樂增添了能量和動感。

音樂家和演奏者對弱拍非常重視,因為它確立了樂曲的整體脈動,並能影響音樂的風格和詮釋。

音樂理論
微分音調

「微分音調」(Xenharmonic)指的是一種音樂系統或調音,超越了傳統的西方十二平均律,使用非標準的八度分割。在微分音調系統中,音程和音高不受傳統的十二平均律的限制,允許更廣泛和多樣化的和聲關係。

「微分音調」這個術語來自希臘詞「xenos」,意思是「異族」,以及「harmonia」,意思是「和諧」。它描述了音樂系統,探索了傳統西方調音系統框架之外的和聲可能性。

傳統的西方音樂採用十二平均律系統,將八度分為 12 個均等的音程(半音),形成了眾所周知的 12 音半音音階。然而,微分音調音樂探索使用不同比例和音程的八度分割的替代調音系統。這些替代的調音可能導致新的和聲關係、獨特的音色和不尋常的音階,這些音階可能無法符合傳統調性的框架。

微分音調作品通常包含微分音(Microtones)、非標準音程和更多種類的音階,這可以創造出獨特和超凡脫俗的音響。探索微分音調音樂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尋求擺脫傳統西方調音的限制,並探索和音和音調可能性的新領域。

微分音調音樂在作曲家、實驗音樂家以及那些希望推動音樂表達界限的人中引起了興趣。它允許對音景進行創新的探索,並可能發現通過音樂傳達情感和意義的新方法。

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