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一種藝術、文學和知識運動,於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中葉崛起。它強調個人表達、情感、想像力,以及對自然界和崇高的著迷。浪漫主義拒絕了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並讚揚主觀體驗。

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和秩序的回應,旨在探索並傳達人類經驗中更深層、常常難以言喻的方面。它強調情感、個人主義和想像力的力量。自然是一個核心主題,藝術家和作家通常將風景描繪成令人驚嘆和充滿靈性的。

在視覺藝術方面,浪漫主義畫家如特納(J.M.W. Turner)和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描繪了戲劇性和崇高的風景,常常融入情感和象徵主義。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蓬勃發展,作家如瑪麗·雪萊、愛倫·坡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創作了探索人類心靈、情感和超自然主題的作品。

浪漫時代的音樂,由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等作曲家所代表,以表達性的旋律、動態對比和使用音樂來傳達激情為特點。浪漫主義運動也在歌劇和芭蕾方面產生了顯著影響。

浪漫主義讚美個人的體驗和想像力,經常將自然和遠古過去理想化和讚美。它還探索了人類心靈的黑暗和神秘面向,深入探討愛情、死亡和超自然的主題。這一運動影響了哲學、政治和社會思想,激發了國家身份和文化遺產的理念。

影片:Romanticism

Romantic Classical Piano | Chopin, Tchaikovsky, Schubert...

導師影片(Marius Ho)

導師簡介

Frankie Chan

Frankie Chan

美國加洲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音樂碩士
小提琴, 西方音樂理論
Marius Ho

Marius Ho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音樂碩士(正修讀)
長笛
John Chan

John Chan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
音樂碩士
單簧管
Miss Sienna

Miss Sienna

香港浸會大學
音樂碩士
小提琴
Miss Choi

Miss Choi

香港浸會大學
音樂學士
小提琴
Sum Ho Wong

Sum Ho WONG

香港演藝學院
音樂碩士
二胡, 高胡

音樂文章

Ludwig van Beethoven

樂聖: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作曲家,古典至浪漫過渡時期間的主要音樂人物。他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前所未有的統治地位,一直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影響力、最受歡迎的音樂家。

貝多芬的音樂傳承了海頓和莫札特的古典藝術氣息、滲透了個人對尊嚴的渴望、宣洩了他被命運折磨的憤怒、展示了他與命運抗衡的決心。

比起任何一位音樂家,貝多芬能夠更有力地透過音樂與聽眾交互生活哲學。儘管他不是浪漫主義者,卻成為了其他浪漫主義者所追隨的對象。

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創新者,他拓寬了奏鳴曲、交響樂、協奏曲和四重奏的規模。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快樂頌》之中,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聲樂和器樂結合在一起。

作為音樂家,貝多芬飽受耳疾折磨。然而,他不甘於向命運屈服,誓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繼續去完成他的事業。他在生命中的最後十餘年,在完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寫下了影響後世近二百年音樂發展的重要作品。

Jascha Heifetz

小提琴大師:海飛茲

雅夏·海飛茲(Jascha Heifetz),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以「精湛技巧、無瑕演奏」的演奏風格而聞名。他的聲音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曾經說道:「沒有人能夠演奏得像海飛茲一樣-那種澎湃的力量…他徹底改變了現代小提琴的演奏水平,而我們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標準」。
Pachelbel's Canon

Canon in D(卡農)

Canon in D 是德國作曲家 Johann Pachelbel(譯:約翰.帕海貝爾)的作品,亦是當代最廣為人知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Canon in D 的「初版」由三支小提琴,伴隨一件(或數件)低音樂器一起演奏,後來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演奏版本(例如鋼琴獨奏、管弦樂團演奏的 Canon in D,皆屬改編版本)。它的創作日期並沒有明確被記載,但一般認為是創作於 1680-1706 年之間。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