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in D 主要由兩種創作手法組合而成,分別是由三支小提琴一起營造的「卡農」部份,以及低音樂器營造的「固定低音」部份。
此樂曲的標題(Canon in D)主要是形容「初版」裡面,由三支小提琴一起營造的「卡農」效果。
Pachelbel's Canon.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卡農是一種音樂創作技巧。在其中,各個聲部皆演奏相同的旋律,但它們的起點不同,形成一種「互相交搭」、「縱橫交錯」的效果。這是「復旋律音樂」的典型例子,其意思是各個聲部的音符除了可被視為「橫向」發展的旋律線外,亦可同時被視為「縱向」發展的和聲結構,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紋理。
固定低音是指一組在樂曲裡面按照相同順序並反覆出現的低音組合,一般會被作為樂曲的引子,一直重覆演奏,直至樂曲完結。Canon in D 的固定低音由 8 個音符組合而成(D-A-B-F#-G-D-G-A),名為羅曼尼斯卡序列(Romanesca Sequence),是一種流行於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和聲及旋律序列,常用於宗教音樂。
Classic FM. (24 May, 2019). How did Pachelbel’s Canon in D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wedding song?.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3 from https://www.classicfm.com/composers/pachelbel/music/pachelbels-canon-d-facts/
Galaxy Music Notes. [n.d.]. Learn About “Canon and Gigue in D” by the Baroque Composer Johann Pachelbel.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3 from https://galaxymusicnotes.com/pages/learn-about-canon-and-gigue-in-d-by-the-baroque-composer-johann-pachelbel
Johann Pachelbel,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3 fro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achelbel%27s_Canon_-_Mus.MS_16481-8_Page_1.jpg.
Levine, Alexandra S. (9 May, 2019). “How ‘Canon in D Major’ Became the Wedding Song”.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3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09/fashion/weddings/canon-in-d-major-wedding-song.html
Schwarm, B. (16 May, 2020). Pachelbel’s Can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3 from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achelbels-Canon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作曲家,古典至浪漫過渡時期間的主要音樂人物。他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前所未有的統治地位,一直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影響力、最受歡迎的音樂家。
貝多芬的音樂傳承了海頓和莫札特的古典藝術氣息、滲透了個人對尊嚴的渴望、宣洩了他被命運折磨的憤怒、展示了他與命運抗衡的決心。
比起任何一位音樂家,貝多芬能夠更有力地透過音樂與聽眾交互生活哲學。儘管他不是浪漫主義者,卻成為了其他浪漫主義者所追隨的對象。
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創新者,他拓寬了奏鳴曲、交響樂、協奏曲和四重奏的規模。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快樂頌》之中,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聲樂和器樂結合在一起。
作為音樂家,貝多芬飽受耳疾折磨。然而,他不甘於向命運屈服,誓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繼續去完成他的事業。他在生命中的最後十餘年,在完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寫下了影響後世近二百年音樂發展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