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練習指南

文章類別:練習技巧
文章作者:Frankie Chan, Mrs Yau
Read the music carefully
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演奏元素(因為我們都需要在練習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注意著各種彈奏細節,包括演奏姿勢、技巧、節奏、音準、和弦、感情、音色、分句…)。若我們一直「錯誤地練習」,不單會拖慢我們的學習進度,更可能會導致學習出現屏障,甚至難以將演奏效果達至更高水平。在審視自己過去的學習過程,以及一直觀察著學生們的成長,我們嘗試在此指出學生們在練習樂器時比較常犯的毛病,並希望透過一些建議,幫助學生找出更有效的練習方法。
目錄

樂譜上的細節

其中一個學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在練習時沒有注意到樂譜上的細節。雖然「注意樂譜上的各種細節」看似平庸簡單,但事實上,有很多學生都會在練習時「選擇性地彈奏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很多由作曲家/出版商認為「演奏者需要注意而刻意標明在樂譜上」的元素。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由作曲家/出版商標明在樂譜上的元素包括調性(Key Signature)、臨時記號(Accidental)、拍子記號(Time Signature)、速度(Tempo)、強弱(Dynamics),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音樂術語(Musical Terms)。

正在學習音樂的您,您確定自己在練習時已經盡力做好以上這些元素了嗎?您願意在此刻翻開樂譜,並從頭到尾翻查自己有沒有在練習時忽略了任何一樣「作曲家想您知道」的事情嗎?

除了被寫在五線譜周圍的各種記號外,還有幾個無比重要的元素被標示在樂譜上頂端或封面頁,包括樂曲的標題(Title of the Music)、作曲家的名稱(Composer’s Name)、作曲家的國籍(Composer’s Nationality)、作曲家出生及逝世年份(Composer's birth and death)。

為甚麼「音符」以外的資訊,同樣是「無比重要」?其實,部份樂曲的「標題」是描述了樂曲的種類,如協奏曲(Concerto)或奏鳴曲(Sonata)。就以上兩種曲式而言,協奏曲會分別出現樂團齊奏(Tutti)及獨奏(Solo),而奏鳴曲代表由一位至數位演奏家共同演奏的音樂…這就已經是在「樂曲標題」中可以得到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了,而這個信息是必然會對您的演奏帶來絕對性的影響。

至於作曲家的名稱、作曲家的國籍、作曲家出生及逝世年份…要知道,我們在演奏音樂時,都會務求「盡可能以作曲家的創作原意」去演奏該作品,所以我們要學會代入作曲家的思想去演奏。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在演奏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是屬於哪一個國家,而這個國家的音樂創作風格是甚麼」、「作曲家是屬於哪一個時期,而這個時期的音樂特色是甚麼」,「這個曲子是在哪個年份創作,而作曲家在這個時候經歷了甚麼」、「作曲家因經歷了甚麼而寫下這個曲子」、「這個曲子想表達的是甚麼」等等。

如果您想演奏出好的音樂,或者希望繼續培養自己的音樂素養,注意樂譜上的各種細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而某些標記可能是需要您額外再花時間去理解的。簡單來說,如果您對樂譜上的各種記號感到疑問或好奇,即代表您需要去尋找答案,然後再經過一段日子,您就會對該樂曲或作曲家有著更深的理解。

投入在自己的練習中

學習音樂需要反覆的練習,我們可能要將一個樂句重覆練習數十次,數百次,甚至數千次才可以將演奏效果達至更高水平。

如果學生在練習了很長時間之後,也沒有達到預期中的成效,有可能是因為學生練習時的專注力未夠集中而造成。試想像,如果某一樂句被您重覆練習了五千次:您在一開始練習該樂曲時盡力地做好各項要求,直至第一百次…在第一百零一次開始,由於您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部份彈奏技巧,您嘗試放鬆心情,以純粹「享受」樂句的心態去彈奏該樂曲,直至第一千次…在第一千零一次開始,您覺得您克服了大部份彈奏技巧,然後您麻木地重覆彈奏,看似反覆且勤奮的練習,好像是在加強您的肌肉記憶。可是,實際上,如果您的精神沒有投入在您的練習之中,您可能已經錯過了很多音樂中的重要元素,然後您繼續無意識地以這種狀態重覆地「練習」…結果,「麻木演奏」、「忽略了各種音樂元素的練習」變成您的日常…

為避免捲入不良的練習旋渦,「適時休息」可以為您帶來很大的幫助。舉例來說,如果您要為自己定下每天練習三小時的目標,切勿由第一分鐘開始,練到三小時的結束。更好的做法是,在練習五十分鐘之後,讓自己休息十分鐘。在開始第二小時的練習之前,您需要首先「刷新」自己的大腦,讓自己重回「第一小時」的活力,然後再練五十分鐘,再休息十分鐘,「刷新大腦」,然後再練習。

除了適當的休息之外,為自己練習設下具體的目標也可以為練習帶來更好的成效。舉例來說,您在第一小時的練習,可能是盡力將樂譜上的各種細節融入到您的演奏技巧之中…至於下一小時的練習,您同樣要要求自己在彈奏時融入各種不同的音樂細節,並嘗試將彈奏速度從 80 bpm逐步調整至 88 bpm…

選擇合適的練習速度

在練習時,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以「正式的速度」去彈奏樂曲,因為我們聽演奏家彈奏該樂曲的時候都是以「正式的速度」去演奏,而非「我們正在練習的速度」…由於我們都很想「更專業」地彈奏音樂,或者模仿各位大師的演奏,所以我們從心底裡就不願意以「比正常速度慢」的方式去練習。

很可惜,如果我們太早以「太快的速度」去練習,可能會導致彈奏技巧上出現肌肉運用的問題,繼而影響節奏及樂句措辭上的穩定性…

然而,如果「慢練」了一段日子也沒有顯著的成效,可能是因為學生在「慢練」的過程中只著重肌肉上的「放慢」,卻沒有調整心態上的節奏。事實上,幾乎所有練習都是從心態上開始做起…簡單來說,若您選擇以不同的速度練習,在生理上,您也需要調整您的呼吸系統。所以,若您願意選擇以較慢的速度練習,您亦需要慢的呼吸,並且要讓自己的精神完全投入到比較慢的音樂版本之中。

所以,學生練習時,應該要先在「稍為緩慢」的速度中掌握各種彈奏技巧,以及音樂意念上的控制,然後才逐步將彈奏速度調整至正式的演奏速度。一旦我們察覺到自己在練習時無法達到「得心應手」的效果,再一次「調整樂曲速度、心態」總是一個直接而有效的選擇。

切勿過度專注於某種彈奏技巧

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試想過:「我今次彈奏只注意音準拍子,下次再處理其他音樂動態」…或者「我今次只會注意音符,下次再處理拍子」…甚至是「我今次只會注意音符,下次再處理調性和臨時記號」…

事實上,各種與上述類近的想法,皆不屬於理想的練習方法。相反,我們皆需要在練習時讓自己盡可能同時實踐多項「任務」,而不是選擇性地練習音樂中的某種元素。然而,雖然我們不建議學生「選擇性地彈奏某種音樂元素」,但我們可以在另一方便做選擇,那就是「練習或彈奏的範圍」,而這個就是「深度」與「長度」的區別。

當練習或彈奏範圍(即音樂長度)縮小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較簡單了,而「全面地將各種音樂細節(即音樂深度)從練習中展顯出來」也將成為一個可預期的結果,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再是「盡力將三百個小節完美無瑕地彈奏出來」,而是「盡力將四個或八個小節完美無瑕地彈奏出來」。

總而言之,每一次練習樂器時皆需要盡量讓自己保持集中,而每一次彈奏的樂句也要盡可能顧及更多的音樂元素。在練習時,學生可以選擇音樂的長度,但不可以選擇性地去練習音樂的深度。

目錄
以上內容純屬下列導師的分享,並不代表其他導師的立場。若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感謝導師撰寫文章
Frankie Chan
Frankie Chan
美國加洲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小提琴, 西方音樂理論
Mrs Yau
Mrs Yau
意大利 Achille Peri 大學, 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
古典結他